华人移民,特别是近十几年从中国大陆过来的技术移民,初来乍到加拿大,没有几个不吃过苦头的。这些人在国内都有高学历,工作、生活的层次皆不低,应该不属等闲之辈。可是一来到这陌生之地,由于语言障碍和缺少相关经历等原因,一时间往往找不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有点麻烦了。他们多携妻带子而来,急需赚钱养家糊口,岂能“坐等花开”呢?于是饥不择食,只要能挣钱,什么都肯干。看那车站码头上,不乏中国来的博士硕士在扛包;看那商场超市里,也有中国来的专家教授在收银。本来可以不必如此,因为类似这样的情状,按规定就可申请失业救济。许多当地老居民和其他族裔的移民,早就把这样的申请搞得熟门熟路了。而据我了解,华人圈内却没有一人肯吃这“救济”。道理很简单,谁肯吃那“嗟来之食”啊,不要脸啦?—— —脸,就是面子。
这么一来,洋人们又该琢磨这些中国人了:既难找工作,又不吃救济,哪来“幸福指数”可言?还不如暂时打道回府吧,你们国家不是正在欢迎“海归”么?这番设想倒不错,只是华人圈内还有个“讲究”,洋人们是更难理解的,就叫做“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吃回头草”,自然也与面子有关,不过,其中透出更多的是骨气。能办技术移民的中国人,或许缺这缺那,就是从不缺自信。他们年轻有本事,更有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在鼓舞,故尔也就完全相信,成功的路就在自己脚下!我的儿子有个朋友小王,原是国内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妻子小张是他的大学同学,也在省城的建筑设计院当工程师。2003年,他们带着6岁的女儿移民加拿大多伦多。
由于英语说得不太利索,小王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是给建筑工地布水管,算是与专业挂了边,可年薪只有3万多加元。妻子小张则更糟,只能去一家老人院里做杂工,还不是全职,年薪不到2万加元。他们后来又生了第二个女儿,一家四口,生活倒不是很难过,因为这样的家庭人口与收入,交税很少,福利很多,就用政府每月发给两个孩子近600加
元的“牛奶费”(包括小女儿
的幼儿补贴100元),也足够一家的生活开支了。不过,问 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工作能够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吗?想想这两个曾是很有“身份”的专业人才,一个突然干起了水管工,一个无奈当上了勤杂工,该有多大的失落啊!可是这对夫妻硬是把牙一咬,挺过来了。而今,他们都已获得了建筑工程师的职位,两人的年薪相加已近10万加元,总算做到“学有所用、技有所值”了。
华人移民圈内有句话:“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许多人真的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有的是边发简历边打零工,有的是边打零工边读学位,差不多也就两三年,苦尽甘来。蓦然回首,原来靠的就是比别人多一些“讲究”:讲究自立自强,讲究克勤克俭,讲究心志 不移 朝前
走!(18)
新闻推荐
被捕黑手党顶级教父奥佩迪萨诺(中)。现年80岁的奥佩迪萨诺是“光荣会”的顶级“教父”,也就是被俗称为“教父中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