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的家长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压力小,能获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21.67%的家长认为国际学校教学质量好,对孩子上大学、出国留学、找工作都有好处。
可是,教育学专家和国际学校的负责人却告诉我们,情况并不像想像中那么简单。
“我们学校采用的是A-Level课程,要想考入牛津、哈佛这样的名校,必须要有3个A,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的。”牛津国际公学中国区总经理卢敏军介绍说。
他指出,许多家长对国际学校的教育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认为学生在这里便不用太专心课程,唱唱跳跳,参加些社会活动,仅此而已。但其实像麻省理工这样的学校,其招生门槛就是AAA,另外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未来能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西方很多学校的招生观念,并不是招好的学生,而是招未来能有所成就、回报社会的学生。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学生,公立学校不太可能教出来。”熊丙奇也指出,国际学校只是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途径,至于学生是否能考入好的大学,是否能成才,也要看学生本身的努力情况,并不是所有进入国际学校的学生都能获得智商和情商方面的全面发展。更何况,有的国际学校和国际班并不是完全采取西方教程体系,学生一方面应对留学考试,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国内的中考,压力反而更大。
那么,国际学校的学生接受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枫叶教育集团市场总监申宗刚介绍说,由于1995年就进入中国,
该校的课程体系已经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了改良,现在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理科的课程以国外课程为主,当然这也获得了中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用英语授课;文科课程以中国课程为主,加拿大教育主管部门也会进行认可,用中文授课。
在学分体系方面,枫叶教育集团的学校规定,学生需至少修满80学分,必修学分48个,选修学分28个及毕业过渡课程学分4个。在选修课方面则有200多门选修课,每门课的授课教师要向学生推广自己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修。下午三点之后,学生们进入社团课程,并不是不学习,而是通过课外活动学习。
另外,申宗刚补充到,学校有完备的育人体系。小学是“快乐教育”,中学是“三好习惯教育体系”,大学是“理想教育体系”,对学生品行的评价需要计入学分。
而对于牛津国际公学常州分校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好好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的学习也很重要。
3月30日,该学校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远距离拉练。尽管天气乍暖还寒,尽管此前1个月每周也都练习徒步6公里(从学校至常州西太湖蓝月湾来回),也做了徒步的准备和耐力训练,但背上约5公斤重的露营背包,徒步15公里,在自己搭的帐篷里露营,对于这些十几岁的学生来说,仍不是件“没有压力”的事情。而学生们从这一活动中所获得的,也因人而异,但至少有助于体能的提高。
那么,所有这些教育,是否真的有利于留学?天道教育集团经理高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该公司所做的留学 咨询案例中,有不少孩子来自国际学校。
“许多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目的就是出国留学。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出国就行,现在,他们更多的是非常有抱负的,想上耶鲁、哈佛这样的名校。”高奕说,“来自一些正规国际学校的学生,素质非常不错,由于所学课程与国际接轨,社会活动和实践能力很强,很多还有特长,相对来说,更能为国外名校录取。”申宗刚则表示,该校的学生几乎全部选择海外留学,特别是去加拿大。2013年的毕业生有1500人,几乎人人能拿到了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认为,尽管现在面临着经济危机,许多国家的就业环境不理想,但“留学热”仍居高不退。
“但是,在想去留学的人中,有许多人目的不明确,缺乏准备。80%以上的人出去就是学语言。我们学校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对出国目的有着正确的认识,这样,在国外的生活就能有更大的收获。”不过,他也指出,该校学生选择海外留学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接受过现有的教育体系后,已基本失去能力去参加高考。
对此,卢敏军有着更为形象的比喻:上国际学校,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中外两种教育体制的理念、授课方式有非常大的不同,接受国际学校教育的学生,很难再回到传统的教育体制里。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学历承认体系问题。”熊丙奇说,“我国是通过中高考这个统一的体系来认证你的学历,而国外是通过课程、学校来认证的。目前国际学校的教育还是属于非学历教育,没有学历,就只能选择海外留学。”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