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eaow
“人人都爱李安”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不仅因为他本来谦逊,更因为他的电影总能融合不同的文化,带给所有人情感共鸣。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么一部电影,一个华裔导演拿着美国人的钱,跑到中国台湾、印度和加拿大拍摄,剧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这一次,电影避开了故事、角色、表演这些李安以往津津乐道的东西,而是对技术大加赞赏——沉船的压抑,飞鱼对屏幕的冲击,栩栩如生的老虎,油画般的海天一色……而和优秀的技术相比,评论却对其剧本提出很大质疑,有说框架拉得长,有说意识结构复杂,有说节奏拖沓,更多则是觉得宗教意味太浓,泛神论显得腻人……
对于一部媒体好评率93%,观众好评率96%的电影来说,一些关于宗教和意识的争议显得吹毛求疵。
这部电影讲一个印度少年,在一次意外中与一只鬣狗、一匹斑马、一只猩猩和一只孟加拉虎227天的海上漂流经历。这是李安的第14部电影,第一部3D电影,事实上,太多赞美都给了电影“美得不可思议,像水墨画一样”的画面,而把不满都送给了结尾。结尾处,面对质疑,少年Pi不得不把斑马换成水手,把鬣狗换成厨师,把猩猩换成妈妈,自己俯身化为那只老虎,重构了一遍漂流故事。作为全世界闻名的老实人,李安说3D只是一种手段,他更在意的是和结尾相关联的一切,那是一个更本质的东西。但谁在乎呢?
“理性和感性,不管你怎么编,编不出这两个东西”,可是在以3D为首的视觉群体的胁迫下,观众更愿意为自己“不出影院的快感”买单,至于理性,那是更进一步的一种介质,它只是为某种语境提供私人的服务。
有些事情最好永远留在“不要说破”这个临界点上,这是我们给自己留的最后的梯子,就好像我心中2012年最好的电影《月升之国》,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山姆和苏西,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韦斯·安德森,甚至他在我们面前怀念两个小朋友的时候,我们会反射一样变成他们愤怒的父母,电影最后一幅画给我们每个人留了一点颜面,过去的仍然可以美好,尽管现在看来,你更愿意用幼稚来形容。所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后挨的耳光,尽管比3D真实却不合时宜。
电影永远是奇特的存在。胶片或者数字沾染了故事里的人和经历之后就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支配作用,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的流传被赋予了太多更实惠的理论和旁白,每个人都有权各取所需,至于它本身,从上画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永久丧失了辩解的权力。另一方面电影本身也成了另一个电影,它用拍摄境况和遇到的评论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样子。
影片还是跟过去李安的电影一样复杂细腻。这是他一直追求的本质,当然也可以当作是他的本能,此外李安大概不知道还能怎么拍他想要的电影。
我和同学也争论过电影的结局,但现在我觉得,无论是群鸦的盛宴还是群氓的狂欢,我们得来真的,然后你就看见美了。
事情有时候,真就这么简单。
新闻推荐
□佚名当爱情的陶醉与激情过后,进入到现实的婚姻中,个人真实的愿望、情绪和行为模式,就会现出原形。美国著名婚姻咨询顾问盖瑞·查普曼因为工作,可以听到许多伴侣的抱怨。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他发现,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