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
本报连续几天关注玲玲和父亲因为是否读大学而产生的争执,这位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她是我的女儿,我为她选的道路(不读大学,去挣钱),是自己亲身实践过的。”昨天,他说,“现在大学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我女儿还有可能被带坏,有个词叫同流合污。”
从这种担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父亲的爱。但是,身为父母,在孩子长大成人后,最需要注意的,恰恰是自己的爱不知不觉变为一种限制。但是,社会之所以有进步的希望,根本上是因为每一代青年最后都会走出和父母不一样的道路。以跑步来比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从教练变为伴跑者,最后变为观众席上的鼓掌者,这是必然的命运。
很多中国人都用比尔·盖茨当年退学后的成功来证明大学的“无用”,但是在美国,却并没有出现退学潮和“读书无用论”。最近热映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成为大富翁后,一直在冒充牛津大学毕业的,小心翼翼地装着牛津范儿,对大学的热望可见一斑。
什么是好大学?其实就是你好好读的大学。大学并不能保证每一个毕业生都优秀,都就业,因为大学毕竟不是工厂,而学生也不能简单等同于产品。学生和普通产品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是人,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大学只是一个舞台,它提供了一个“成为更美好的自己”的机会。
开学季节,我常想起十几年前父亲对我读大学的态度:能出周口就出周口,能出河南就出河南……现在我知道,他当年能这样想,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新闻推荐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为何勤勤恳恳的“好男人”做饭洗衣,女人却视若无睹;个性张扬、潇洒不羁的“坏男人”却更令女人魂牵梦萦?近日,美国有网站为此进行了剖析,以帮助女人摆脱这一“魔咒”。调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