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相比,金砖国家银行出现运转低效甚至失败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离不开金融支持。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准备了三把金融“利剑”——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其中,丝路基金的规模有400亿美元;亚投行有20多个国家参与,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
从国家规划的角度来看,有了中国政府的战略设想和大力推动,再加上三把金融“利剑”的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同时具备了政策保障与金融保障,应该能够大力推进了。
不过,正如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此前所分析,从资源情况看,中国并无能力同时支持“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而应该有所侧重,集中精力和资源先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
根据国内有关机构的估算,未来十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占比有望提升至三分之一左右,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总投资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
但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和资源是否支持这样的前景呢?陈功认为,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为了提升出口,首先就会遭遇东盟国家的强烈抵制。
此外,“一带一路”的资源前景与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关系极大。
如果人民币升值,则外资将持续流入中国,同时也可以支持人民币的对外投资;如果人民币贬值,则不仅对外投资的成本大为增加,而且外资将会流出,中国的资金池塘可能面临干涸的局面。
从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资本流出中国的形势来看,未来外资大规模流出并非没有可能。
此外,中国目前虽然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随着对外投资增多,再加上“一带一路”会消耗掉大量的外汇储备(如前述估计投资1.6万亿美元),这对中国也是一个考验。总之,资源前景要求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
如果我们确定自己的资源不能同时支撑“一带一路”,那么就需要谨慎看待中国对外战略的虚实和指向。
安邦咨询研究团队一向认为,在“一带一路”中,“一带”是实在的,其目标在于建立稳定可控的陆权;而“一路”则可虚可实,取决于周边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态度。
因为,“一路”可能导致中国强化海权,这会让传统的海权国家认为自己的权力受到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对前述三把金融“利剑”的使用也要有虚有实。
安邦咨询特约经济学家钟伟在内部讨论中估计,面向“一带”的丝路基金投入实际运行可能会很快,因为它将直接服务于中国有较强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两把金融之剑的使用则与此不同。
中国以亚投行来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和亚太自由贸易区,主要是为了突破美国TPP的包围,试图通过互联互通来确立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方面的领导力。
因此,亚投行是仅考虑GDP这一指标建立的区域建设银行(601939,股吧),这对周边国家有较大吸引力,使其在面临与中国冲突而受损还是与中国合作而受益的选择时,更为谨慎平衡。
从现在看来,亚投行是中国主导、周边共议的机制,年内出台章程、2016年进入实质运行的可能性很大。
至于金砖国家银行,钟伟估计很可能是虚为主。按此前公布的五国份额均摊的机制,实际上谁说了都不算。
现在印度人要担任首任金砖银行行长,等到中国人担任行长时,差不多已是20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我们估计金砖国家银行在五年内进入实际运作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名义上运行起来了,实际作用也会很有限。
许多人最终可能会领会到,与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相比,金砖国家银行出现运转低效甚至失败的可能性最大。
新闻推荐
费正清(右二),费慰梅夫妇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林徽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识精英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利用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