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读书版里,我们要跟你说三件事。三件事都关于书。
第一件事:在日本,有位书店老板,把一家小书店进行彻底的“颠覆”——店里只卖一本书,每周更新一次。自从他这样做了后,过了半年,书店开始盈利。
第二件事,《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就是那位被马化腾、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等一众互联网名人奉若“先知”的互联网大神级人物,又出了一本新书:《必然》。他在里面把科技比作一个物种,而人类,只是它的哺育者。
第三件事:这本书的中译本被拥有百万粉丝的微信公号“罗辑思维”拿到首发权后,11月6日发公告预售,第一批5万册以“光速”售罄,于本周二开始发货。
这三件事,在大批习惯于逛书店的“传统阅读者”眼中,应该显得颇为新鲜。让我们站近点儿仔细看看,你或许会发现,这三件事内在的某种关联。
文/依弛 图/四月
坚持1个核心思想的凯文·凯利
科技是种生命会进化!
今年63岁的凯文·凯利,在科技圈尤其是互联网界已经是无人不晓的“大神”级人物,他还有个昵称叫“K.K”(英文名Kevin Kelly的首字母简写。)
首先,他是美国著名科技类杂志《连线》的创始人。这本杂志创刊于1993年,着重于报道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和未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因此,不难想象凯文·凯利为什么会写下一本又一本关于科技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影响的书了。
写这类书的人很多,但凯文·凯利之所以这么出名,因为他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惊人地准确和深刻。
我自己都是前两年才听说《失控》这本书的,但事实上,K.K早在1994年,也就是21年前便写出了这本书,当时书中就提到了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如——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这些几乎都发生了。
如果你没看过这本《失控》,至少看过或听说过经典电影《黑客帝国》三部曲吧?要知道《黑客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在《失控》之后,凯文·凯利又陆续推出了《科技想要什么》和《技术元素》,以及这本最新的《必然》。在这些著作中,作者的“核心理念”一直贯穿,那就是科技本身是一种新的生命,有自己的诞生、发展和进化节奏。而人类,只是这种生命的哺育者。
凯文·凯利把生命定义成六类:病毒、单细胞、多细胞组织、真菌、植物和动物。所有这些生命都拥有共同的生化蓝图。所有的生命都有扩展自己身体的行为,人对自身的扩展就是技术,拥有技术的人就是“技术生命”,就是一种第七类生命。
这种说法太有颠覆性了,然而K.K在自己的著作中做到了自圆其说。如果说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的话,科技的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特征。
在《必然》中,K.K全面介绍了科技这个“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与未来走向,也提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几大必然趋势: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多余资源会非常普遍;互动——人们与数字环境进行密切的互动;流动——数据必须流动起来而不是储存起来才有价值;认知——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尚有无限潜能。
每周只卖1本书的书店
森冈书店
每一周,森冈督行和他的团队都会精心挑选出一本好书在店内售卖,再根据这本书构建一个相关主题,策划一系列与这本书有关的展览、活动、对话。这些体验,是读者无法在网络上获取的。
在东京繁华的银座,在充满西式建筑风格的铃木大楼一楼,傍晚时分,如果你经过,或许能注意到这家亮着橘色灯光的小门店,也可能不会,因为它很不起眼。
如果你抱着随便逛逛的心态走进了这家店,你首先会发现,这家店实在是小,大概只有几平米(在寸土寸金的银座,这几平米的租金已经足够昂贵了)。店里没有书架,也没有书,唯一的家具是一张年代感十足的桌子,正是这家店的收银台。
没错,这就是最近在网上很火的“森冈书店”,老板是一个叫森冈督行的年轻人,这是他开的第二家书店——“一室一册·森冈书店”,意思是“一间房,一本书”。
他的第一家森冈书店开业于2006年7月,主要销售艺术类旧书,新书比例只占一成。老店的藏书量也很少,200册左右。森冈督行一直对“旧物”充满兴趣。旧书、老邮票、二手衣、老建筑都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旧书店,一待就是8年。从旧书店离职后,森冈偶然获知一家古董店要关门歇业,便投进全部积蓄,接盘开出森冈书店。
这家书店在他的用心经营下,得到了很多好评,不少文艺杂志在推荐日本的独立书店时,都会提到森冈的名字。然而,和许多同样优秀的实体书店一样,森冈书店也渐渐走入了大面积铺货却无人买单的死胡同,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为了生存下去,森冈督行开始寻找出路。
他想起了自己在多年经营书店的过程中,早就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很多人走进书店的时候,并没有抱着明确的目的,只是来逛一逛、翻一翻,看看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很多时候,他们总是会在几本书之间纠结。
森冈督行渐渐有了代替这些读者来帮他们选书的念头。于是,他提出了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想法。不出所料,这个看起来很不现实的主意,遭到了周围朋友的一片反对声,“如果你的书店里面只有一本书,那你就死定了。”
然而,森冈督行大胆地、一意孤行地实现了这个想法:他在银座租下了这个店面,并组建了一支“搜索”团队,每天看大量的书,通过网络和大数据,寻找并分析出版社的出版信息、书店的销售信息、用户的读书兴趣等等,罗列出用户可能最感兴趣的书籍和他们认为最值得推荐的书籍。
每一周,森冈督行和他的团队都会精心挑选出一本好书在店内售卖,再根据这本书构建一个相关主题,策划一系列与这本书有关的展览、活动、对话。这些体验,是读者无法在网络上获取的。
“奇迹”发生了:这家只卖一本书的书店,不仅没有倒闭,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仅开业半年,书店就已经开始盈利!
更重要的是,这种独辟蹊径的做法,吸引了许多出版商,他们纷纷找上门来,请森冈书店推荐他们的新书;许多作家也希望来参加他组织的讲座等活动,以便推荐自己的新书;甚至还有一些公司的领导一下子买下几百本森冈推荐的书分发给自己的员工……
事实证明:这不是一个噱头,而是森冈督行在电子书盛行、网络购书成为主流、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当下,为读者做出的新选择。
每周推1本书的微信公号
我自己不是热门微信公号“罗辑思维”的粉丝,但有上百万人都关注了前媒体人罗振宇创办并经营的这个订阅号。
凯文·凯利早就说过:在信息流动起来并越来越开放的科技社会,免费会成为趋势,但“凡是注意力聚集的地方,金钱必随之聚集。”
你微信上关注的拥有众多粉丝的热门公众号,都经常在做“推介”,也就是广告。他们之所以能吸引到广告商,当然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粉丝。
而“罗辑思维”更是不遗余力地在粉丝身上做起了各种嗨生意——去年6月,他们在微信里做了一个尝试:出售499元的图书礼包,结果8000套礼包一个半小时就卖完了。慢慢地,罗辑思维开始尝试卖各种各样的东西,除了书籍之外还有月饼和大米等。
卖书是目前反响最好的,罗振宇每周都重点推一本书,感兴趣的粉丝可以通过微信支付直接下单。随着生意的火爆,他甚至开始直接和出版社合作,搞首发,比如K.K的这本新书《必然》,罗振宇为之发布了数篇文章,对这本不太好读的书进行深入解读与大力宣传,效果则是到11月18日,已经预定出去了近10万本。
这种营销方式,与日本的森冈书店,是不是异曲同工?
过去,我们习惯了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推荐好书的栏目,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到书店里买书。当然,很多书店也在做推荐的事情,但因为他们卖很多书,也就推荐很多书,且多半是新的畅销书,它们未必真的够好。
现在,是卖书的人自己开始做起了推荐书的工作,而且他们使用的方式更加极致:一周只卖一本书。这带给许多人这样的印象:如此精挑细选而出的书,一定值得一读。
仔细想想,这种营销方式,似乎也具备K.K在《必然》中提出的至少三个趋势特色:分享(卖书的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读品位)、互动(通过细致入微的介绍与读者进行高度的互动)与流动(以每周一本的规律节奏让推荐流动起来)。
我自己不是罗辑思维的粉丝,我没有从他那里买过一本书,但我想与所有喜欢阅读的朋友们,分享一下有关书和书店的这几件新鲜事儿。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不存在谁被谁排斥的问题。近日,一些西方媒体报道,欧盟、美国和79个“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国家组成了“雄心壮志联盟”,正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