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麻将的乐趣,我老爸个人的心得体会是这样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牌是什么,就是打麻将最吸引我的地方。”
虽然我不是很爱打麻将,但这句话确实一直难以忘怀。尤其是在偶尔牌局消遣的时候,在对自己手气感到灰心的瞬间忽然摸到一张好牌时,老爸的这句话就会在我脑海中重新浮现。
与打麻将相比,更加简便易行、且吸引力毫不逊色的休闲方式,大约就是耍手机了。公交车经过隧道的时候,满车厢的幽暗中,全是手机屏幕的亮光……尤其是睡前躺在床上的时候,微博、微信,左一条右一条简直停不下来!有时候明明都困得睁不开眼了,都依然要勉强再刷新一下。
其实,我很想能早点儿睡觉,我也在痛恨自己为什么放不下手机。终于,一则与半个多世纪前的动物实验有关的科学分析,让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综合/Ivy 图/小冰
一个植错了的电极,
让小白鼠甘心挨饿受累
1954年,年轻的美国心理学者詹姆斯·奥尔兹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彼得·米尔纳合作,在实验室里重复着一个已经被做过很多次的实验。
用于实验的对象是小白鼠,他们的目标是研究脑部电刺激对于学习的影响。他们把电极埋入大脑的网状组织中,想知道刺激该处是否会引发任何厌恶的感觉,阻挠学习的进行。
过去的实验报告都描述了小白鼠在笼子内受到电击后,会多么厌恶这样的电击,并且会远离自己曾经受到电击的区域。
然而,在他们的实验中,发现有一只小白鼠的行为很奇怪:每当这只白鼠走进一个大迷宫的特别角落时,它就会去按一个电钮接通电源,让事先植入它脑中某处的一个电极刺激它,似乎非常热衷这种刺激所引起的效果。
哪里出了问题?
两人很快发现:他们往小白鼠的大脑里植入电极时出现了失误,电击刺激的不是会令小白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大脑区域,而是一片未曾被发现的区域。
奥尔兹和米尔纳后来将大脑中的这个区域称之为“快乐中枢”(Pleasure center),这个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一带。
之后在对这个实验的重复中,两位学者发现小白鼠学会自行电击后,会不停电击自己,按压杠杆的频率高达每小时5000次!它们可以这样连续按压15~20个小时,直到精疲力竭,进入睡眠为止。在电击自己的实验过程中,有些小白鼠甚至放弃了食物,以免停止电击刺激这一过程。
换句话说,它们就算挨饿受累,都不愿放弃“自我刺激”。
“电击疗法”由此盛行 给很多人造成了痛苦
过去一直认为,只有像视觉、听觉和语言这类功能才定位于脑内特定的部位,而像快乐和痛苦这类情感则各自以脑的整体活动为特征。
但这个实验则揭示了快乐的“源泉”其实也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实验结果被两位年轻学者写成论文,成了更多相关研究者的素材。
一位叫做罗伯特·希斯的精神病专家在病人身上重复了这个实验,他的病人的反应和小白鼠一样——无法控制地不断电击自己,结果显示:他们平均每分钟会电击自己40次。很多病人由于电击使肌肉放松下来,部分病人甚至会休克,还能体会到欲望与快感。
在那之后,电击疗法便风行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它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然而,这种“疗法”对上述两种病其实没多大作用。后来它被用在了治疗抑郁症方面,这倒是一定程度上有其效果。
试着想想,真不忍心:这种疗法被滥用的那段时间里,曾经给多少病人造成了不必要的身心痛苦啊……
真正吸引你的快乐 是承诺但不给予
英国文学家奥斯卡·王尔德说过许多名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大概就是:“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只有永远保持期待,才最吸引人。
令人惊讶的是,“快乐中枢”也懂得这个道理,因为它的工作机制就是承诺快乐,但并不真正给予快乐。
在人的某种行为过程中,“快乐中枢”会释放多巴胺,让人们持续某种行为,让人们保持期待——这里必须提到的是,被俗称为“快乐素”的多巴胺,其首要功能也并不是普遍观念中的“带来”快乐,而是让我们“追求”快乐。
当我们真正得到了某样东西,或者完成了某个行为后,负责快感的是另外一个区域,它带来的快感,往往没有“快乐中枢”承诺的快感强烈。
生活在19世纪的王尔德,应该不知道人类的大脑构造为何,但他却深刻地认识到:快乐其实不过是种“诱饵”。
如果把20世纪三代心理学家的大量相关实验放在一起,进行总结的话,那就是:人们始终被大脑“欺骗”着期待得到许诺的快乐,但大多数时候它只给予期待,就算最终获得快感也与期待中的有所不同。
手机上的各种软件 使用的也是这个办法
说了这么大一圈“题外话”,其实目的很明确,有心的读者,看到这里时,心中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刷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和购物网站时,怎么也停不下来?
道理是相同的,因为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因为大家普遍关注的人都比较多,可以说在短短一两个小时里通常是刷不完的,足以让你一直保持“下一条是什么?”的期待。
在大脑深处,这些社交软件激起了“快乐中枢”持续不断工作,让我们对新的信息产生持续不断的期待。
而且,今天社交软件的设计,根本不会给予用户以一个结果,永远让用户处在期待和没有结果不被满足的过程里。信息加载页面从来没有信息终止的地方,意识稍微不受控就能够点击加载更多。
在开始查阅新的信息时,“快乐中枢”就已开始工作,并持续不断给予人期待——也许是有人会提到我,也许我会看见我想看到的人,也许会有我感兴趣的信息出现……
不愿当手机的奴隶 有没有戒断办法?
那么,像我一样虽然“身不由己”,其实并非心甘情愿被手机占据时间的人,就没有办法控制这种冲动了吗?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知道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持续不断给我们期待,却不带来承诺的快感这个真相后,解决手机对我们注意力的剥夺这个问题,也就不再那么困难。
“有意识的记录”是其中一种方式,虽然听起来比较死板,但是据说在戒断很多成瘾习惯如烟酒、饮食障碍等方面,还比较有效,也得到了普遍使用。
以刷手机成瘾为例,你需要记录下每次刷完微博和朋友圈后的真实感觉——我在大量阅读这些信息的时候,真的感到快乐了吗?还是只是处在持续不断的期待里?我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它带给我的正面情绪多还是负面情绪多?在对情绪做过足够统计之后,理性地做出一个决断就会容易一点。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需要每天做记录来戒断的程度了呢?
恐怕不会有几个的。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新闻推荐
导演:约翰·卡尼主演:詹姆斯·柯登/凯拉·奈特莉/马克·鲁弗洛制片国家/地区:美国《歌曲改变人生》是大受欢迎的《曾经》(Once)导演约翰·卡尼2013年自编自导新作,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失落以及动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