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伯向笔者说了这么一件事:去年12月底,他从一家电商场购买了一台彩电,用了一个多月,电视屏幕就出现了一点问题,便去找商家要求调换一台,但遭到了拒绝。前两天,他听一位朋友说,这几天去找商家更换,商家肯定会同意,因为“3·15”到了,他们就怕这一天。老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找商家,结果真的调换了一台新彩电。笔者听了,在为老伯感到高兴的同时,心里也有一丝纳闷:难道只有“3·15”才是“受伤”消费者唯一的“救命稻草”吗?
多年来,“3·15”这一天,总有骤然增多的投诉,总有雷厉风行的打假活动,也总能见到各商家不失时机的质量宣言……显而易见,“3·15”应运而生的背景是假冒伪劣产品的猖獗。于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理所当然地成为了“3·15”的热门话题。但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今天,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应是企业的一种职责。消费者的权益仅仅只受到保护,已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所期盼的是天天“3·15”。
从“3·15”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到让消费者每天都有“3·15”的亲切感受,不仅仅只是观念上的一种飞跃。事实上,有许多具有卓识远见的企业,已经把这种飞跃,细致入微地体现在了他们的行动上。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艾科卡在自传里写道:“我对质量问题十分敏感,因为我一生都在搞买卖,产品质量的好坏一直是公司被人咒骂或被人推崇的尺度。我们的顾客挣钱不容易,而我们从他们腰包里掏走了他们辛苦攒下的收入,让他们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对他们说,这些产品长期使用,会使他们满意。如果产品不能如人心意,伙计,他们就要抱怨,我们听到了吗——我指的是大声明确的抱怨。”
艾科卡这些肺腑之言,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如果大家都能在产品质量上下点真功夫,再加上强有力的售后服务,那么,作为广大消费者,怎能不是每天“3·15”的温馨感受呢?
但愿每天都是“3·15”,而莫让“3·15”成为消费者唯一的“救命稻草”,也希望莫使老伯式的遭遇再重现。如此,既是消费者之大幸,亦是商家之大幸。
新闻推荐
董文欣:济南百丽宫影城总经理潘娇:FM102.1《体娱潘铎拉》主播潘娇:先盘点一下最近热映的影片中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董文欣:2、3月份可谓是女英雄当道,《生化危机》不用提,《金刚狼》最后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