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所有物种家族里,昆虫的数量、种类,是其他所有物种所不及的,至于昆虫的种类有多少,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毕竟,总是有新的昆虫被发现。昆虫种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多样性,远远超乎人类的认知。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也许永远都没有终点。《昆虫的私生活》从科学的维度,为我们认识昆虫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作者马琳·祖克是演化生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作为英国人,她长期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学府任教。作为科学家,她有撰写科普作品的任务和兴趣,此书算是她在专业研究之余的“副产品”。此书并不是童话文学之类的书籍,其文字表述严谨,数据引用有根有据,同时也不乏诙谐幽默。《昆虫的私生活》用七个章节的篇幅,描述并分析昆虫的基因组、昆虫的个性生活、昆虫的繁衍、昆虫的语言。阅读此书,可以说是一次昆虫世界的传奇旅程。
也许是昆虫太多太普遍的原因,有的昆虫种类悄无声息地灭绝,并没有受到人类的关注。昆虫和其他的动物、植物一样,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者,但是我们对昆虫的认知,和熊猫、江豚、金丝猴之类的珍稀物种比较,几乎可忽略不计。
读《昆虫的私生活》,我们不禁想起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长卷科普文学作品《昆虫记》,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昆虫记》是100多年前的经典,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昆虫领域的探索,这些年有了更多新的科学发现。
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当然,判定昆虫有益或者有害,都是基于人类自身利益的考量。在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看来,很多昆虫就是庄稼的天敌,比如棉铃虫、菜青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之所以说这些昆虫是害虫,就是因为它们破坏庄稼,降低了产量。为了增产,就必须消灭害虫。为了应对害虫,这些年来,可以看到层出不穷的农药品种涌现出来。农药也是双刃剑,在消灭有害昆虫的同时,对土地也带来深度污染。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探讨下去,其实就是人类与自然如何共同生存的问题。笔者始终认为,若真正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必须抑制一己私欲,在利益(有时也是贪欲)面前必须做出让步。退一步,恰恰也是为了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
尽管生活中诸如苍蝇、蚊子、蛀虫、臭虫之类的昆虫令人生厌,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昆虫,具备很多人类学习的精神品质,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正能量。比如蚂蚁,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的足迹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蚂蚁是动物界中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最强和工作最勤奋的群体之一,而且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
再如蜜蜂,具有聪明智慧、勤劳勇敢、团体合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品格。蜜蜂生性勤劳,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小蜜蜂的身影,它们从太阳出来一直忙到夕阳西下,每天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蜜蜂采集付出的劳动是非常惊人的。根据测算,蜜蜂酿造1公斤蜂蜜,需要飞行36万~4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飞行8~11圈,蜜蜂采集花粉,每次外出需要拜访80~200个花朵,也只能带回大约15毫克的两个花粉团。若要采集1公斤花粉,蜜蜂需要外出采集66000多次……我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歌颂过蜜蜂。鲁迅先生曾对青年人讲:“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昆虫的私生活》,凝聚着一位女科学家对昆虫领域研究多年的思考。昆虫作为一种物种,无论是在偏远的农村,还是在喧嚣的都市,随处都可以见到。对于昆虫的态度,我不赞成用敌人或者朋友这两种泾渭分明的态度视之,自然界既然容纳了昆虫,人类就不应该抱以偏见。换个角度看,如果昆虫界认为人类都是地球上的“害虫”,人类的感受又会怎样?
新闻推荐
近日,记者从《兰州树屏丹霞旅游景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深化审查会上了解到,兰州树屏丹霞旅游景区将在保护中开发,以加快推进兰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深度研究”兰州树屏丹霞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