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性在路边举着“去北边”的牌子请求搭便车。(资料片)最近,关于网约车、顺风车的几起恶性事件,让乘车安全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虽然在这几起事件中,乘客是受到侵害的一方,但实际上,安全对于司机与乘客而言同样重要。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在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角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竖起大拇指,希望从偶尔路过的车辆中搭辆便车,到达目的地。
然而,就像电影一样,如今这一幕已经有了年代感。正是因为搭便车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这个“传统”正日渐式微。
要追溯搭便车概念的诞生,得回到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已经有了不少汽车,但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想要出远门,就少不了搭一下“有车阶级”的便车。在维基百科上,有一张1936年一男一女在路边比出搭便车手势的照片。在当时,搭便车的一般是军人、穷人、男学生等,车主愿意为他们停车,就意味着愿意向他们施以援手。正因如此,许多情况下的搭便车都是免费的,但也不排除搭车人会给车主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便车成了年轻人追求自由、叛逆的代名词,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象征,当时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过搭便车的经历。匹兹堡一所大学的公共关系学教授克利福德·波普今年54岁,他高中和大学期间曾多次搭便车出去玩。说起搭便车的诱惑力,他依然念念不忘:“路上那种自由的感觉真是太棒了。《在路上》(一本关于年轻人公路旅行的小说)就是我们的《圣经》,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作者,‘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是我的偶像。当你上车与一个特别好的陌生人聊起天时,你会感到非常激动。搭便车总是能给那些写小说、写歌、写诗的人提供灵感。”
然而,无论是随便上一个陌生人的车,还是随便让一个陌生人上车,这对双方而言都存在风险。但奇怪的是,很少有数据研究过搭便车的安全性。1946年,美国新泽西州逮捕了一名搭车者,当时引得美国民权同盟介入。后来,美国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禁止搭便车的法律,称这能保证搭车者和车主的安全。在美国的州际公路上,搭便车也是不被允许的。不过在欧洲,搭便车的限制相对少一些。
在法令的禁止和经济的发展下,搭便车近年来已显颓势,原因也很简单:有车的人越来越多,飞机也慢慢普及,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宜、方便,加之政府的监管,以及一些恶性事件的出现,让人们得出了“搭便车正在衰落”的结论。早在2011年,就有人有了深刻的体会,塔姆辛·欧曼德是个拥有一头金发的英国姑娘,她说,英国25岁到32岁之间的年轻人中只有12%搭过便车,她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搭便车的人已变成了“少数派”,只有9%的英国人愿意停下来载他们一程。欧曼德说,她2010年夏天第一次尝试这种旅行,先后共搭了50多次便车,最终抵达目的地伯利恒。但她表示,正是因为她这次搭便车之旅没有遇到危险,所以才敢继续在路上对过往车辆竖起大拇指。
欧曼德没有遭遇意外,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像她一样幸运。另一名女性,来自美国的吉莉安·克里斯蒂经历过一次可怕的搭车:她当时从洛杉矶到旧金山,搭了一辆修理过的卡车,车身被涂成亮黄色,开车的是个男人。“我恭维了几句他的卡车,我以为他会觉得我在称赞他有男子汉气概。他把我拉到不知道哪儿的一条小路上,想要袭击我。我赶紧躲开了,朝他脸上狠狠揍了一拳,警告他不要再对我或任何女性做出这样的举动,让他把我带回大路上。”
作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文化,搭便车经历了一个抛物线式的发展过程,但有一点和如今的网约车、顺风车类似,那就是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又该如何保证双方的人身安全,哪怕是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
新闻推荐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名律师16日说,“通俄门”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已承诺不会就“通俄门”调查结果起诉特朗普。来自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