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获得第92届奥斯卡奖多项提名的《小妇人》,最终只摘得了最佳服装设计奖,倒也不令人意外。毕竟电影是由一众“90后”新生代担纲主演,他们青春正好,道路漫长。
一个半世纪以后,马奇家四姐妹的命运依然让人牵肠挂肚。已被翻拍无数次的名著魅力不减,因为对女性而言,“不负爱与自由”是个永恒的命题。
1868年,路易莎·梅·奥尔柯特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了一部“女孩子的书”——《小妇人》。小说中身处逆境中的“小妇人”们,性格迥异各有追求,在相互欣赏与关爱中,一起探索生命美好而丰富的意义。
艰难催人成长。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马奇先生随军远赴战场,马奇太太和四个女儿留在家中过着清苦而自立的生活。养家糊口的重任落到了年轻女孩们的肩上,无论有多少困难,她们都凭借自身努力去应对,坚强而乐观,一同度过了艰辛而不乏欢乐的时光。
大姐梅格,向往贵妇人荣华富贵的生活,她曾经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位好妻子和母亲,相夫教子,安逸自足。但梅格看清了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虚荣,最终选择嫁给了贫穷但诚实的男人。她意识到“贫穷也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敦促他们开创与奋斗的动力,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二姐乔,显而易见是作者在书中的“化身”。自信果敢的乔,是四姐妹中的灵魂人物。她一心想要成为作家,但将梦想与现实分得很清,在梦想暂未实现时,她直面现实,为了照顾家庭,没有一点娇气,什么苦都愿意吃。
乔对于作家这份职业有着清醒的认知:它在精神上令自己愉悦,经济上使人独立。在婚前,乔通过写作赚取收入,成为家庭经济支柱。在结婚后,乔也主动提出“要参与赚钱养家”。这来自于乔的主观意愿,而非被动接受。
三妹贝思,是四姐妹中的奉献者,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那一位理想管家,有她在,就能保证生活正常运转,因为她不求回报地爱着自己的家人,对于更贫弱的人们也不吝惜关爱。善良温暖的贝思却被疾病击垮,她坦然面对死亡,将骨子里的坚韧保持到了最后。
小妹艾米,如每一个备受疼爱的邻家小妹,有一点娇气,耽溺于美丽的容貌和繁复的礼节,希望长大后能跻身上流社会。艾米自信艺术天赋过人,梦想成为艺术家,被嘲笑被轻视也不改执著。艾米婚后家境富足,但她并未放弃理想,且拓展了慈善事业。
这是一个有领导、有才华、有参谋、有默默奉献者的团队,放在今时今日的任何领域,也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不能忽略的是这个完美团队背后的人生导师——马奇太太。马奇太太在丈夫随军参战后毅然承担了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她自尊自立且富有同情心,虽然家境贫寒,仍带领女儿们去资助更困难的邻居赫梅尔一家。在马奇太太的言传身教下,四姐妹养成了独立生活与思考的能力。显然,在自身圆满与引导教育两方面,马奇太太都获得了成功。马奇太太是自己的主心骨,也是支持女儿们追求梦想的强大后盾。
2
“凡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两百多年前的英国乡村,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便写出了她眼中的真相——在她的时代,女性是婚姻中的附属品。每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无论对爱情怀抱怎样的向往,最终都是因为男人“需要”娶一位太太而走入婚姻。
她先后出版了六部小说,主旨都不离“没有丰厚陪嫁的淑女的婚事”,虽然淑女和绅士们最终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但她书写女性的笔触始终是悲悯的。《理智与情感》中,对于善解人意的埃莉诺来说,相比于失去真爱的痛苦,更令她无可奈何的悲伤是:“你们多么自由,而我们想要出去赚钱也不可以。”
从《傲慢与偏见》到《小妇人》,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然而有四个女儿的家庭仍然是让人担忧的。在旁观者看来,女孩们的命运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如琉璃瓦,美丽易碎。尤其是她们的婚姻,几乎决定了一生幸福与否,着实马虎不得,而主人公又并未掌控选择权。
但《小妇人》和其作者本身的故事揭示了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150多年前马奇太太的教养计划至今光彩照人:“我希望我的女儿们过一种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金钱是必要而且宝贵的东西,但并非首要或唯一的奋斗目标;我宁愿你们成为拥有爱情、幸福美满的穷人家的妻子,也不愿你们做没有自尊、没有安宁的皇后。”
毕竟,“她”的美丽与幸福,都在于参差多态。这是《小妇人》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刘睿
新闻推荐
受美国西雅图(Seattle)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众多大型科技公司均要求西雅图员工居家办公。亚马逊和脸书在确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