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受疫情影响,《灰猎犬号》一直推迟上映,直至7月10日,才登录苹果旗下流媒体。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无法在大银幕上看这部二战“爽片”,当然也是巨大的遗憾。
《灰猎犬号》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2月,汤姆·汉克斯饰演的欧内斯特·克劳斯作为美国驱逐舰“灰猎犬号”的舰长,率领由37艘盟军运输船组成的舰队,穿越凶险的北大西洋,同时还要面对纳粹德国U型潜艇的集群追击。90分钟的一部海战片,干净、利落,没有丝毫废话,除了开头一小段克劳斯上战场前和女友互赠礼物、向女友求婚而不得的场景,紧接着就是汹涌险恶的海战,全程紧张、刺激。片子虽然不长,但就像一场高手对决,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和花拳绣腿,上来就是拳拳到肉、刀刀见血,因此说这是一部颇具观赏性的“爽片”,恐怕没人会反对。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影片的时空设置和节奏掌控。越是密闭的空间、被限定的时间,越容易加大张力。这是现实,也是要让故事吸引人而必须遵循的法则。《灰猎犬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大西洋之战其中的一个战役。二战中,为了令欧洲盟国能够持续战斗力,美国和加拿大需要维持向欧洲运送物资和人员的重要海上通道的畅通,而大西洋是必经之路。盟军采用的战略是派遣一组由军舰和飞机护航的商船舰队穿越大西洋。不过,将如此多艘船作为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位移动绝非易事,要想不被狡猾的德国人发现就更加艰难。而且在大西洋的中央,已经超出了盟军空军掩护的范围,这一区域因此被称为“黑暗海沟”,也是船队最容易受到德军攻击的地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故事中,《灰猎犬号》出色利用并放大了其中能够增强影片张力的因素:一是空间上的“黑暗海沟”,二是时间上空中掩护缺失的那段时间,三是对手的神秘莫测。空间的密闭性还体现在驱逐舰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时间的有限又和弹药的不足紧紧“咬合”,使得影片的“紧张度”如发条一样越拧越紧;对手的神秘也做到了极致,除了驱逐舰喇叭里传来纳粹嚣张的挑衅,表面看起来,“对手”在片中似乎是缺席的,但神秘莫测的U型潜艇却是影片紧张度最为重要的来源。海面上是驱逐舰,驱逐舰里有雷达、声纳,海面有纳粹潜艇,潜艇神出鬼没、凶狠异常,一有机会就发射鱼雷。就敌对双方而言,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这样的对手设定本身,就把影片的弦彻底绷紧了。三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影片的张力被拉到最大,观众看片时自然也就代入感很强,全程心情紧张。
张力十足的效果还来自影片出色的节奏把控,海战的第一场,首次穿越大西洋并且初任护航舰队总指挥的克劳斯上来就打沉了一艘纳粹潜艇,漂亮的亮相之后,还来不及喘口气,第二场战斗紧随而至,基本上一场更比一场难打,一场紧接着一场。所谓张弛有度,影片在每一场战斗之间也都有短暂的放松时刻,但这一时刻是如此短暂,以至于克里斯根本就来不及吃一顿饭。在持续的紧张和短暂的松弛之间,影片依然不忘制造惊心动魄的高潮:浮出水面的纳粹潜艇与驱逐舰之间的近身“肉搏”是高潮,灰猎犬号惊险躲过两枚鱼雷的夹击是另一处高潮。尤其是后者,当鱼雷快速逼近最终从船底擦过,影片的紧张度直燃到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灰猎犬号》虽然是观影效果极佳的“爽片”,但并非纯以大场面和绚丽的镜头、悬念化的构思取胜,其背后还有驱逐舰战时的高效运转和大量专业术语的支撑。密集的专业术语使得影片看起来相当专业。资料显示,《灰猎犬号》是根据作家福雷斯特1955年的小说《好牧人》改编,作者福雷斯特是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英籍小说家,也是前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和指挥官,所以特别擅长写战争小说。原著小说的故事就是虚构的,只不过经过了大量的史料研究,资料相当扎实,特别是深刻描绘了主人公作战指挥的大量细节,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被用作美国海军学院的教材。电影和小说一样,虽然其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战争本身是真实的,大量专业的术语和操作更是真实的,这就让人物语言等构成影片的“零部件”极为硬核。
另外,除了树立起克里斯的英雄形象,影片在极为紧张的节奏中依然没有忘记对战争带来的生命逝去的哀伤。难得的是,这些情感和价值观的表现丝毫没有影响影片的推进,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比如克里斯对厨师死得惨不惨的询问等等。牺牲战士的海葬镜头很短,却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让影片的情感得到升华。
新闻推荐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美国新冠确诊病例达3416222例
7月14日,人们在美国纽约排队等待进店购物。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5日6时34分,全球新冠确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