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新华社杨明先生的文章,心中有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故写之与论坛上的朋友们交流论道。
观乎杨明一文,观点大致如下:一、在亚洲中国体育牛X了,让亚洲各国人民不满意了,该让些金牌出去了,否则不是待客之道。
二、金牌多了,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
三、中国金牌最多和中国人民身体素质差起反讽作用。
最后杨明先生还煞有介事地提了个建议,用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
全文看完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暴发户加自大狂在得瑟,不过是嫌亚运会的级别低了,如今中国体育已经不屑与亚洲国家一起同场较量了。需要再次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让亚洲的小弟弟们也爽一把,以彰显和谐亚洲,共同欢乐什么的。
是短视的体育战略制定导致中国竞技体育走向畸形
什么时候中国体育在亚洲让杨明先生牛成这个样子啦,是那在不断超越的1000块亚运金牌数字吗?不要忘了这是在我国十来 亿人口基数下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那些能够证明一个体育强国标志的群体项目如三大球等,至今在亚洲都不能算是稳执牛耳。
已经堕落的中国男子足球不必说了;中国男篮去年在天津兵败;连曾经辉煌得女足和女排也已经日薄西山,以这些项目上日渐减少的青年运动员注册名单数字来看,短时间内看不出有起色的可能性,难道像这样的一个中国体育的现状,就值得你如此自傲吗?就值得你如此看不上亚运会吗?真正值得批判的是当年体育总局的“全运战略”和“奥运金牌战略”,是这些鼠目寸光的战略让全国各省大幅度的砍掉和解散群体竞赛的项目和运动员,是这些战略引导着中国竞技体育走向畸形和极端,与亚运会中国队金牌的多寡一点关系也没有。
关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差的几点疑问
杨明先生在他的文中引用了几个关于中国人身体素质的数据,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近视眼、参加体育人口、人均体育设施等等,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对这一结论我无意给杨明先生带上攻击改革开放后中国成果的帽子。
但是,评价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与20年前相比孰高孰低,应该从人均寿命、身高体重、淀粉、蛋白质的摄入量等整体而科学的数据去评价更为公允。像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症状与人的饮食结构失衡更为关键,而视力下降则与学生们越来越繁重的学业关系更大。
日本有鼓励国民多吃鱼类产品防止近视等专门针对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政策。杨明先生以媒体人的身份不去呼吁政府制定政策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不去提醒教育局给中小学生的学业减负。
却仅仅因为几个数据,就把中国人的体质下降的原因与20年的中国体育成就结合起来,实在甚为可笑。
关于举办亚运会的责任
杨明先生文中最为让人诟病的是“用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这一观点。我倒是想问一下你杨明希望哪些项目派业余运动员去参赛?又如何界定运动员的业余身份?给姚明或者刘翔加一个中国企业看门的身份行不?这一观点完全抹杀了中国运动健儿平时训练所付出的血汗, 而且不符合运动比赛的规律,难道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就不需要大赛的历练吗?专业运动员就不需要从稍微低一点的比赛去证明自己的成长吗?用业余运动员去参赛,或许能让亚洲的其他国家能多分几块金牌,但是这种让出去的金牌,能让人家真的开心吗?这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吗?能真正改变亚洲大多数国家落后的体育现状吗?亚运会的精神,是属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部分。我国举办两次亚运会已经不是向亚运索取一些什么,而是为了向亚运作出贡献的。同是我们举办亚运会也是一种教育,他是以优秀的运动员为榜样,向暂时落后的体育地区和人群传导“健康、快乐、向上”的运动魅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竞技成绩和共同参与运动的意识,这才是一个大型运动会举办国应有的胸怀和责任。
北京奥运已经结束,广州亚运的圣火燃烧正热,我希望中国的金牌能更多一些,我同样希望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能更高一些,但我以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金锁横江)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