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袖中藏山水 此中有真意
近人王国维将艺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马德波的画显然属于后者。在马德波的画中你看不见人,但人就在那里,此我非我,此我即我。大自然就是我的心魂,就是我的真意。
1993年,马德波赴中央美院主动寻求严格的艺术训练,他的毕业作业是水墨画《寂》,焦墨、斧劈皴、雨点点染……水墨呈现旷远寂然的气象,夺观者之眼。面对此画,恩师贾又福教授和其他专家问道:“我们看不出,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有些画只能停留在视觉领域,而距离心理领域还很远。只有心如止水才能把画画好。剑拔弩张的渲染是不带感情的,要用心灵的水墨淡淡诉说你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时间的感受”“笔墨用生命的律动表达对世界真诚的爱”“线条和笔墨都要‘品\’,每一笔都重要,每一笔都是主体,每一笔都是有感而发,每一笔都是生命感受”。谈起水墨,马德波总是感慨万千。
袖中山水,笔底烟岚。水墨世界,知白守黑。水墨是最本源、最高层次的色彩。用水墨来表达山水是最高的艺术形式,需要高远的哲学境界和通透的诗思来挥洒。细看处,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但分明就是心中的山水。马德波吃着传统天分又高,痴于写生勤于读书,故此,艺术面貌形成较早,而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貌,徘徊于艺术之门外。
看他的《春山之晨》,山川空濛,雨意沛然,草木华滋,恍若鸟声从你的肩头滑落。那是收藏童年的山水。
看他的《秋山》,一派萧疏,秋意旷远,但无传统思维下的悲凉,而是充斥着生命自然轮回的寂静和安然,这是大自然的智慧,生死之间,一切都是有常,树叶的凋零为的是林木安全过冬,为了新春的勃发,秋天有何可悲?
看他的“西藏系列”泼墨山水,气势雄浑张力极强,观其画,如听隐隐雷鸣携带巨大的冲力向你袭来,充满强烈的动感。我开玩笑地对马德波说这组画不适合于挂在十平方米左右的画室的墙上,或者说根本就不适合悬挂,它激烈的运动感会使人产生地震的错觉。其实,这正是与其安然气质的对接。他也酷爱梅竹。一幅白梅,气息高古,几朵梅花娴静地绽放在枝桠间,仿佛静穆安澜的少女,潇洒出尘,意味深长,观者依稀嗅到暗暗的寒香。此画中锋行笔,不急不躁中写就枝条,在线的运行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他说:“每一朵梅花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朵梅花都有自己的面貌和变化,我要的,就是传达出梅花不同凡俗的生命”。他的水墨竹子同样弥漫着无以复加的氤氲水汽,一派超然。
说不完道不尽的山魂水魄。写不完画不竭的美的情愫。
马德波的水墨褪尽了俗世尘子和人场的喧嚣,只剩下自然本身。在他的画中,你看不到惆怅、悲凉、郁愤、彷徨,你也看不见热烈、狂放、喧闹、嚣张。只有深深地寂静、沉沉的安然。他用独特的寂静之美俘获你的目光、抚慰你的心灵。
一册山河写真机 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之爱山水,因为山水中有一个真我。不是你走入山水,而是山水早在那里等你,只看你有无洁净的思想被它接纳。多少人看见的自然只是皮相,而无缘得睹其中精神。
马德波为人达观大度,不务虚名,不擅交际应酬,好学不倦。他从不将金钱看得重要,他有固定的工作,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不用过多操心,专心画画。他说:“过多的钱对我而言又有多大用处呢?金钱对生命个体来讲只是个寄居者,其实我们需要的并不多。”
他也曾以画数幅换回宝马香车,但有时几十幅画分文不取,慷慨赠予真正喜欢它的人。一门心思的用画来换钱,是马德波所鄙夷不齿的,马德波感慨地说:“也许我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我总是在山水之间才会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真实,呼吸才会清晰。”
市井喧嚣灯红酒绿,容易让人迷途,马德波有很强的自律精神,不盲从,洁身自好。马德波说,“生命的意义在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我很在乎自己的每一步、每一秒。我是1995年在北京见到追慕已久的日本水墨画家东山魁夷的,他的谦逊、他的通透、他的诗意、他的隽永、他的美的极致,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东山先生的艺术基因已经渗透到我的心灵中,与我达成了共鸣。东山魁夷将影响我的一生。我在乎的是真实。我不想当画家,只想通过笔墨表达内心对大自然的宁静之欢喜和对生命的切切之爱。”
胸中是物有元气,世上何所无沧洲。其间又包含着大谦虚和大自信。马德波是为人的灵魂而作画。他相信,人与自然沟通就一定能产生爱和美。而美的意义就在于爱。
刚刚48岁的马德波走的是全国邀请展的路子,避开了身外的诸多搅扰,从不抛头露面,专心于写生、读书、创作,品味生命的每一天、每一秒。平心静气中,是一次次美的追慕,美的穿越,美的享受。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得诸多高规格奖项,频频应邀出访国外。他曾无数次地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捐款、捐画、义卖。他以自己的作品和人品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被北京大学艺术中心聘为高级画师、顾问。他为中南海“怀仁堂”、“紫光阁”作画2幅,为天安门城楼作画2幅,为毛主席纪念堂作画1幅。在东南亚和欧洲数次举办过个展或联展。他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台北美术馆等单位收藏,诸多大型媒体都曾对他做过专题报道。著名美术批评家郎绍君这样评论马德波的画:“仿佛让我们步入一个安宁、静美的世界。”
日照鲜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声名在外。不夸张的说,马德波先生已经具备了水墨艺术的大手笔和大视野。
刚刚48岁的马德波就有此面貌,可以想象他60岁、70岁、80岁以后的艺术面貌。而对于自己的艺术现状,他尚不满意,这是他思想先行的表征。米友仁曰“画为心境”,我手写我心。马德波的心已经走得更远了,他自言自己的手还跟不上对心的追摩,他谦逊地说,“我总感受到自己尚未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的孜孜以求,可见他已经把自己的一颗心捧与了山水。他谦逊地认为:“山水是最好的老师、最高的老师,是美的真理,它含道映像,清寂空灵,它的知识取之不尽,它的修养令人仰止,在大自然面前,最高傲的人也应该垂首保持缄默,只有虚心学习,汲取大自然的智慧完善自己,方能有所境界。”
马德波的精神导师日本水墨画家东山魁夷在散文《听泉》中写道:“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同样,马德波从事绘画的原初也是出自内心的祈望,他只想诚实地生活,谦虚,朴素,舍弃清高和偏执,追求生命的真实。
马德波,一个怀抱大愿朝拜山水的人,他能为自然之外的现代人带来多少山野风气、多少质朴清新的心灵慰藉!
山水安宁,岁月静好。马德波是可以期待的。马德波是值得期待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王兴海 魏士朝)9月2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莒县抗战展览馆正式落成开馆。据介绍,该展馆共分为先驱播火,创建组织;团结抗日,抵御外虏;日军暴行,惨绝人寰;依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