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曜变天目茶碗; 等级:国宝;
价值:传世孤品; 年代:南宋;
质地:陶瓷;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东京静嘉堂文库。
这是一个神异的文物,其实就单品而论,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这个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盏(福建建阳窑),是宋人斗茶用的,但是这个样子的,莫说举世无双,就连考古发现的大量瓷片中,也没发现任何一个类似的。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1月8日发布的新闻显示,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并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亮相。NHK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这件珍品,是去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鉴定之后确认的,这一发现可能又将使中国历史及考古学界感慨良久。
给外界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的海外流失文物主要集中在欧美。其实,现实并非如此。有权威专家指出,最庞大的中国文物海外流失地很可能是一海之隔的日本。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掠夺以及长期存在的非法走私。
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军劫掠出境。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至今仍羁留其中;此外,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还有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文物珍品。
据中国政府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抢劫图书和手稿300万册、文物360万件,另1870箱,“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也被掠走失踪。1937年,日本实行“金百合行动”,在南京至少掠夺6000吨黄金,东史郎等日军到处搜刮名人字画、古玩。
非法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更是难以计数。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谈到,抗日战争打响之前,日本人就派遣了各种探险队,到处搜集中国文物,比如天龙山佛像的头部就被日本人敲走。战争期间,日本人更是明目张胆地大肆掠夺。比如洛阳金村墓葬出土的大量铜器、古籍,宋代百善楼200个宋代版本的善本书等等。
这是历史。那反观现实又是如何呢?日本共同社报道,2010年圣诞节前夕,在东京银座一家古董店举办的中国古董拍卖会上,中国人竞拍踊跃。当前,在日本各地举办的中国古籍以及艺术品的拍卖会越来越多,吸引了众多前来竞拍的中国游客。
一位旅日观察人士忧心地说,当中一些中国文物很难说不是战争时期被掠夺过去的,但是中国游客不问文物出处,盲目高价购买。这将不利于今后的文物追讨局面。
(据搜狐文化)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2月1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1日宣布,1月21日至27日,全国报告流感患者约214万人,比前一周增加74万人。全国约5000家定点医疗机构报告的流感患者人数平均已超过30人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