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说,“茴”字下面的“回”有4种写法,成了笑柄。“国”字有41种写法,却让众多藏友如坠云雾,与喜欢的藏品失之交臂。
周六下雨,本是睡觉天,老杨的电话突然而至:“有几张地契,文字有些吃不准”。匆匆赶到时,他已在古玩城地下室了。不及寒暄,递来一摞地契。是民国初年的石印格式土地合同,约30厘米见方,房主姓名、土地四至、年月日期、大红官印、小方私章一个不缺,再看纸张发黄,略微发脆,也是老纸。
“你看日期!”老杨忍不住提示。日期是“民国四年……”有问题,“国”字不一样!细看,国字却是“囗”(音wei)中“王”字,写为“囯”。字不对,民国的地契上,“国”字应是“囗”中有“或”的“國”字。这字,瞅着和“国”的繁体字有些像,但却少了一点。
用繁简字体判断藏品年代,是古玩行当入门常识。可这个字,既不是繁体字,也不像简化字。存疑的东西不留,只能放弃。但不能说不要,只说回去再琢磨一下。
疑问挥之不去。回单位,问大学任教的几位朋友,果然大有道理。“国字有41种写法。是异体字最多的汉字。”师大朋友老王如是说。啊!我有些吃惊。老王又说,“囯”只是其中一种写法。日本圣武天皇就曾写过“囯”。他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第45代天皇,于公元724年登基,相当于大唐开元天宝间。其实,简化字由来已久,唐代颜真卿也写过简化字的“国”,不过当时不叫简化字,叫俗写,太平天国也曾用过“囯”。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颁布的简化字中,就将“國”简化为“囯”。
一个国字,老王讲了一个多小时,发来不少资料。41种写法,记不住。回家,细读半夜,总算理清了头绪。
第二天,直奔古玩城。谁知,老板说,东西出手了。原来我们走后,老板信心不足。结果被一陕西人以几元钱低价捡跑了。我和老杨相顾无言。
玩收藏,当学孔乙己,回字几种写法要牢记。捡漏,凭的就是比别人多出的一点点知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9月10日,中国海警2350、1115、1126、2112、2113、2146、2506等7艘舰船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 据介绍,这是自去年9月以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