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发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今年的预算为0。信息公布后,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详见今日本报A25版)
看到这一条新闻的第一感觉是,老虎真的改吃素了;第二感觉是在这个世界上终于看到了一个从来不掉皮屑的纯洁的人;第三感觉就是:切!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第一项有可能为零,也许领导真能暂时蛰伏一段时间,暂时性地在几年内不出(境)国。可第二项呢,一个省级大局,可能没有一辆公车吗,即便真的没有,也不可能是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原来的9辆车又到哪里去了呢?没有车,正常的公务活动还要不要,领导出行,真能完完全全安步当车,真的,这太叫人难以置信了;再看第三项,似乎也不太可能为零,这样大的一个局,这样一个与许多部门和企业有往来有合作有交流的局,不可能连一茶之情一饭之义也没有。个人认为,三公经费可以像数学上的极限一样,可以无限接近于零,但不可能绝对是零。
公众要求“三公经费”公开,其发端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三公经费”在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和单位超预算开支、购建豪华办公用房、安排与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考察等等。说白了,就是纳税人不愿花钱养着一群败家玩意儿,不愿意公家的钱成就了个别人的私人享受或者中饱了他们的私囊。
去年7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对“三公经费”使用、政府采购、会议管理等热点作出规定。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机关事务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其他国家机关和有关人民团体的机关事务管理活动,参照本条例执行。同年10月1日起,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但是,在这一规定获得一致肯定的同时,质疑的声音总是伴随着对一些单位和部门具体的公布内容。
公众质疑,是公众期盼好钢用到刀刃上,公家的钱用到明白、确实需要的地方。显然,“三公经费为零”错误地理解了公众的诉求,低看了公众的智商。在他们看来,公众要求公开,只是简单的要求“三公经费越少越好”,所以,“我索性为零,你总该满意了吧!”但恰恰是这个“零”,让我们不免“把事情总往坏处想”。也许,公开的只是一本掩人耳目的“假账”,而真实的情况可能掩留在小金库内,也有可能合并在其他开支当中,甚至还可以在另一本“真账”本内。
三公经费公开需要的不是自说自话,需要相应的、更加细致的制度作保障。而更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验证机制和问责机制,不仅要对不及时公开,模糊公开的单位领导干部进行追责,更要对公开内容不能过关的进行追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单位和各部门与社会公众实现信息对等的交流互动,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促进经费支出的合理化。
公众对“三公经费”敏感,不是简简单单的“越少越好”,而是预算和开支中的合理、透明和程序正义。在这些前提下的公开,才有可能经得起上级或者是第三方的验证,经得起群众的质疑,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否则,再圆的“0”,也可能就是一个圆圆的谎。
新闻推荐
2013年,随着大屏、4K超高清、日本CEATEC2013展出一系列高画质产锋将在岁末年初,联手苏宁推出首款4K超音效、低音提升等多种音效进行组合,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