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潇洒无羁到芒鞋竹杖,从风流才子到空门和尚,从文艺先驱到一代宗师,从绚丽至极到归于平淡,弘一法师李叔同“半世潇洒半世僧,半为艺术半为佛”的传奇人生,在2013年的整整一个夏季,像雾像雨又像风,滋润着我浮躁的灵魂和干涸的心灵,大师那爱、善和美的天性,那博大、宽容和悲悯的情怀,为世人也为我指出了一条生活的修养之路,在清静中发现希望!
当我循着书页,沿着大师波涛起伏的尘缘萍踪,慢慢地走进他“悲欣交集”的人生世界时,我仿佛走在一条朝圣的路上,一颗伟大的灵魂引领我登上一座精神的高峰,让我领略了人生天地的辽阔。
大师出生于津门富豪之家,5岁时父亲李筱楼不幸去世,所幸的是家母和兄长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延请了当时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14岁时,陪生母南迁上海,进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在这里,他不但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也积极吸纳“新学”精华,踌躇满志,意气奋发,20岁上下就以“文坛才子”享誉上海滩。25岁时,家庭突遭变故,生母不幸病逝,这对他影响很大,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去”,次年便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上野美专,其间,他勤奋刻苦,创作了大量油画、水彩画、国画和版画,受到了当时日本美术界很高的评价。他与一位雇请的模特渐生情愫,结为异国伴侣,既收获了爱情,又开创了我国裸体写生的先河。5年后(1911年)学成归国,担任上海《太平洋报》艺术副刊主笔,竭力宣传革命。同时,加入文艺革命团体“南社”,创作了《祖国歌》、《大中华》等振奋人心的歌曲。后来应浙江第
一师范学校之聘,担任音乐美术教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那时他30刚出头,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然而,6年后,38岁的李叔同却突然斩断世情俗怨,遁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一个月后在灵隐寺正式剃度为僧,皈依三宝,取法名演音,号弘一。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二十年如一日,沉浸于佛学钻研,精研律宗,自律苦修,使传统断绝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佛门推崇他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法师出家后,不但精研戒律,持戒甚严,而且生活至简至朴,一生都保持过午不食、穿不过三衣的习惯。安泰、静默、谦和,随遇而安,安之若素,对声名地位淡如云烟。
1942年10月13日,大师在一片念佛声中,右肋而卧,安详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终年63岁。他在临终前书写“悲欣交集”四字绝笔,交给妙莲法师,且预作八句偈言给夏丐尊等旧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近乎谈禅的八句偈言,虽然无人能解,但读来让人觉得有如春风拂过,淡云梳过,清水涤过,花香熏过,明月照过,内心澄澈如一泓碧潭,无痕无尘。
随着最后一段文字缓缓离开我的视线,大师的故事也离我而去。然而合上书本,回想大师一生,63个流年,39年在俗,以书法、绘画、金石、音乐、戏剧、诗词翩然名家,风流旖旎;24年在佛,持戒谨严,弃诸艺如敝屣,视南山律学若拱璧,云游四海,宏法利生,成为律宗一代高僧,同时创造了现代中国文艺先驱李叔同和律宗一代宗师弘一大师两座令人仰止的高峰。
捧着书本,携带着灵魂做一次精神的旅行,收获的不仅仅是或悲或喜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灵魂的提升、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尤其在这个人欲膨胀、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阅读大师,品读大师,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可以让浮躁归于从容、让喧哗止于宁静……
新闻推荐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NHK会长籾井胜人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反复表示:“将根据《放送法》,遵守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和言论自由等原则播放节目。”这是籾井在就职记者会上因慰安妇问题发言引发风波后的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