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谁调换了我的父亲”的港译片名,“如父如子”显然更传神,委婉细腻地带出是枝裕和的举重若轻。这部拿到去年戛纳评审团奖的片子也是是枝裕和最具戏剧性的作品,在受到记录1970年代日本多起婴儿错抱事件的报告文学启发后,他写下了这个血缘疑云的故事。剧情很不新鲜,错抱婴儿势必为两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结构性震荡,所谓至亲,彼此情感究竟透过何种方式联结互通、传递流长?亲情、血缘与价值观的冲击,在是枝的影像中不疾不徐展开。
影片以良多一家为主体,或说根本就是以良多这个刻板冷静、令人感觉难以亲近的父亲形象为主体,典型的中产阶级价值典范,小孩为考入名校要练习钢琴,父亲要在外努力工作支撑家庭,回到家也威严理性不苟言笑,父子关系节制刻板,儿子对父亲则是单纯地顺服。而另个杂货店主父亲代表的草根家庭,生硬切入良多一家生活所带来的冲撞,不只存乎血缘身份层面,更带来价值观的震荡。是枝正是期望通过这种反差,让良多的价值观遭受冲击。中产阶级教养良好的家教模式和简陋乡村的亲子时光,两者鸿沟,只有亲情的本能可以穿透。血缘其实无力判定和左右情感所牵系的方向,亲情到底是由共同的生活记忆滋养所得。
哀而不伤的影像处理方式,十分小津。片中几乎没有正面的情绪宣泄,却有很多良多的背影,且都是客观视点。透过那些背影,情感的控制反而能更有效被观众读取。个人偏爱片尾那场良多和庆多父子在矮树丛分割的小径上并排走路的戏,他们走在一起,隔着心的罅隙,trackshot一路分别对准父与子,长长岔路行至尽头,好在得以交会。血缘维度上的接受与不接受,到此则已不再重要。父亲究竟何以成为一位父亲?是枝传达了他的答案。
许多评论认为该片过于匠气,这当然源于题材本身,但是枝的功力其实是用影像中垒砌出的情绪厚度,冲淡这种类型片式的工整。实际上是枝的兴趣点并不在于“换子”的话题性和其背后的伦理讨论,他关心的是良多。在藉由血缘羁绊引发价值观天翻地覆后,极度封闭自恋的良多如若终于有些自省(甚至不必上升到自我和解的高度),大概已经是儿子带来的最好馈赠。是你让我成为更好的大人——虽然俗套,道理却永远真挚。贾选凝
新闻推荐
▲中国男女队捧起冠军奖杯 ▲新华社照片据新华社电昨日,东京世乒赛团体决赛落下帷幕,男团决赛中,卫冕冠军中国队以3比1击败德国队,连续第七次、也是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