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来,日本各界代表团频频访华,引发舆论关注:冰冻已久的中日关系会否就此开始“融冰”?中日关系专家认为,这些访华团对于缓和两国关系会“有所帮助”,但安倍晋三政府一再冥顽不化,近来四处煽风点火,在国际上抹黑中国、攻击中国,中日关系能否回暖,关键要看安倍政权能否迷途知返。
积极面
日本政要访华热中方接待规格高
7天前,日中友好七团体之一的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高村正彦率团访华,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接见。
9日下午,以野田毅会长为团长的日本自民党亚非问题研究会代表团,受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接见。
中方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超出了很多日本媒体的预期。“中方高层领导人接见代表团,体现了中方对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视。”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说。
事实上,本周的两个日本访华团只是日本政界人士近期“访华热”的一部分。4月以来,包括日本前众议长、日本贸促会会长河野洋平,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等在内的十余个代表团密集访华。值得关注的是,舛添要一的访问,是过去18年来北京首次接待东京都知事访华。
中日关系冰冻久热络访问望“融冰”
如此热络的来访,传递出什么信号?“日本政界和民间近期频繁组团访华,反映了日本各界对中日关系现状的担忧,有识之士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为持续冷淡的中日关系寻找改善的突破口。”中国前驻日大使徐敦信说。
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领土争议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导致中日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安倍执政一年多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大开倒车,四处煽风点火、挑起事端,制造紧张局势,给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制造了新的重大政治障碍。“在两国政治关系陷入冰点之际,这些代表团访华,促成两国议会、地方政府以及青少年之间的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气氛,但对改善中日关系的作用还不得而知,仍需观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马俊威说。
消极面
安倍政权陷迷途我行我素不知返
然而,就在日本各界代表团频密访华之际,安倍依然我行我素,无心改变自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秉持的错误态度。近日在德国访问时,安倍以“二战后的欧洲和亚洲面对的历史情况完全不同”为由,拒绝效仿德国向邻国道歉。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演讲时,他又重弹“中国威胁论”陈词滥调,呼吁北约成员国严控对华武器出口,并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安倍打着“积极和平主义”旗号,加紧推进修宪扩军,同时忙着在国际上到处恶意宣扬“中国威胁论”,挑起矛盾,制造紧张局势,还美其名曰“地球仪外交”。其真实目的,无外乎是通过渲染别国威胁,突破军事安全限制,为日本行使不受约束的军事发展找借口。欲盖弥彰反而折射了日本政治领导人缺乏自信和内心焦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刘军红说,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实际上已经陷入周边外交“一塌糊涂”的境地,如果继续沿错误的道路走下去,那将无异于自暴自弃。
基本面
对抗仍然未改变安倍改错是关键
“近期日本代表团的来访,让各界对日方友好沟通的意愿抱有一定期待。但安倍访欧期间的表现,打破了我们的愿望,让我们看到对抗面仍是中日关系的基本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说。
专家认为,改善中日关系,关键还要看安倍政权能否迷途知返、知错必改。“目前中日还不具备恢复高层交流的条件。安倍需要以实际行动来显示诚意,通过在历史问题上端正态度、知错就改,在钓鱼岛问题上承认争议、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重新打开被他自己关上的中日对话的大门,为中日关系‘融冰\’。”徐敦信说。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听其言,观其行”。打开改善中日关系大门的钥匙,不在中方,而在日方手中。 (据新华社)安倍执迷不悟拖累中日关系
新闻推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6日说,近日发展改革委已完成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具体结果和进一步信息将于近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