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学人】大家风范赵逵夫
韩高年
大家风范赵逵夫
赵逵夫,1942年生,甘肃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西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顾问。
赵逵夫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史研究专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与古典文献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先秦文学与文化、诗赋研究上造诣深厚、影响巨大。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出版《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等专著,主编《诗赋研究丛书》(已出版20种)和《历代赋评注》(七部,共420万字),并担任大型丛书《诗经研究集成》和《诗经研究丛刊》《中国楚辞学》(丛刊)的编委。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先秦文论全编要诠》。研究成果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与整理”的研究工作。
一、楚辞学研究。赵先生的研究,以确凿的证据确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存在,解决了两千多年来的疑惑,推翻了一些日本学者的“屈原否定论”。楚辞学泰斗汤炳正教授评其“发前人所未发,确为精辟之论。这个新的突破,为屈赋研究立了一功。”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国际著名楚辞学家竹治贞夫教授评其“发微阐幽,开显千古之秘”。楚辞学史专家周建忠教授以“旧学根柢,新学气派”八字评价赵先生的楚辞研究,基本体现了赵先生楚辞研究方面的特点。
二、先秦文学研究与基础文本的整理。赵逵夫先生在先秦文学基础文本的研究和整理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研究多就先秦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展开论证,或解决疑难问题,或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从整体上深化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他主编的《先秦文学编年史》,第一次对我国先秦时代从夏初至秦末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各种韵文和有一定文学性的散文作品进行了全面整理,并对时代及作者等进行了考订,对汉代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填补了目前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没有先秦文学编年史的空白。该成果被收入“代表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文库”,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近年来,他启动并完成了“全先秦诗编年辑校”“全先秦文”“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三个重要课题,旨在对先秦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真实可靠的基本文献。“全先秦诗编年辑校”在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卷》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搜罗先秦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的先秦诗歌,打破先秦诗歌现有格局,将《诗经》《楚辞》、逸诗一并依照时间先后,考订年代、校理文本。使一编在手,可明确先秦诗的全貌,且知几千年中诗歌发展演变之轨迹。“全先秦文论全编要诠”旨在系统考释梳理先秦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该书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
三、西北地方文献及民俗文化研究。赵逵夫先生还十分关注甘肃地方文化研究,自觉地将研究工作与地方文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赵先生就对敦煌语言文学,尤其是敦煌俗赋、变文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在简帛研究方面,也有覃思精研的成果。赵逵夫先生结合文献材料和甘肃境内的考古发现、远古遗迹的考察成果,对伏羲文化、陇南上古氐人与刑天神话,周秦文化交融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织女的原型是以织闻名的秦人始祖女修;牵牛的原型是见于《山海经》的周人远祖叔均。周秦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这些研究成果,直接促成西和县被全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并使西和县乞巧民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宋前戏剧研究。赵逵夫先生在戏剧史研究,尤其是宋前戏剧史研究方面的系列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持续关注。特别是《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等论文,在逯钦立、杨公骥二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在《公莫舞》歌辞校理和角色标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今,赵先生虽已年过七旬,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笔耕不辍,滋兰树蕙,更涵养出了淡定从容的人生境界。
新闻推荐
商报讯(首席记者金奉乾)昨日本报报道了兰州市西固区陈坪街道新滩村沿沟庄6户村民的房屋被强拆一事,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昨日下午,记者从西固区委宣传部获悉,西固区陈坪街道办等部门紧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