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玲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关于爱粮、节粮的话题又一次引起关注。虽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得谈,不仅要谈,还要谈到内心深处去。
我的童年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虽然家里从不缺粮食,但我家“饭桌规矩”甚严,比如盛饭七分满,吃完再去添;碗里的饭要吃干净,一粒米都不能剩;吃饭要管严嘴巴、不能漏饭;不慎掉落饭粒在桌上,要捡起来吃掉……父母常说“一颗麦子不成面”,意思是一粒种子变成食物,要经历种植、管护、收割、加工等多个环节,来之不易,理应珍惜。我的父母是农民,讲不出大道理,但他们对粮食的珍重和敬畏是真诚的。
有的人认为,节约是困难年代的“后遗症”。其实,这和生活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我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电影名字忘记了,但其中的一个细节记忆深刻:主人公不慎将便当打翻在路上,然后蹲下身子,小心地将饭团上面部分装进餐盒,将靠近地面的部分拾起放入垃圾箱。同样,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作品中,我观察剧中人物吃饭的细节,发现他们点餐分量适当,一般不会盘盘碗碗堆一大桌;进餐时都很斯文,一般不会“抛洒滴漏”;吃完后,餐盘较干净,很少出现剩大堆食物在桌上的情况。影视作品中的细节,大抵是一个国家民众的生活写照。从这个角度来看,对食物的珍重和敬畏,是对资源合理适度利用,和对劳动的尊重,这是一种修养。
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随便走进一家餐馆,几乎每一桌都有剩菜剩饭,很多人也“不屑于”打包,认为那样会显得“小气”。更有财大气粗者,生活铺张浪费,消费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炫富”的丑闻时有发生。
铺张浪费不是富裕的象征,只能说明大家的钱袋子鼓了,但内心依然贫乏。一个真正富裕的人或民族,会懂得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在生活习惯上会更加节俭克制,对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而百般珍惜,包括一滴水、一颗粮。生活富裕,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但不是富得“流油”、富得“烧钱”,而是富得有修养、懂克制,富得更优雅、更文明。
新闻推荐
■10月25日,一架由日本飞往北京的东方航空公司MU750航班,因北京严重雾霾无法正常降落。当载有近200人的MU750请求备降济南、青岛机场时均遭拒绝,理由是不接收备降飞机,除非其“仅剩紧急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