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末大事多。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又一个重磅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闭幕了。农业本是传统产业,但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亮点频出,涌现出不少“新鲜事儿”。
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
既然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粮食安全肯定是头等大事。在常规举措之外,今年会议提出了“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啥意思呢?我们常说“田里找食”,但实际上,“田”仅仅是粮食的来源之一,我们可以把眼界扩展到“立体”粮食资源,比如说以板栗、红枣、核桃等为代表的木本粮食,以莲藕、芡实为代表的水生粮食。据专家介绍,大力推广“立体粮食”,打造“空中良田”、“水中良田”,可以置换出不少宝贵的耕地资源呢。
探索、探索、再探索
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此次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中金公司农业分析师边泉水说。
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体现出对基层首创精神的尊重。
“土地流转已成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土地流转一条路,从各地实践看,还包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会议提出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是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和鼓励。“30多年前大包干,中央的意见是‘可以、可以还可以\’,中央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一脉相承。”
“第六产业”呼之欲出
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会议提出三产融合,凸显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告诉记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我国一些地区农业发展正在向这一阶段靠近,这是我国迈向农业现代化、实现提质增效的新机遇。”李国祥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应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既能接入加工业的“二产”,也能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物的新农村\’是指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长期以来,我国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关注较多,对“人的新农村”建设和关注不够。同时,近年来农村出现了新情况,农民外出打工导致的“空心村”增加,“三留守”问题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亟须提到日程上来。
对于如何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程国强认为,今后一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让“三留守”有依靠有保障;二要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不让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三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