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宽
胶州靠海,各种各样的海鲜是胶州人喜欢的美食,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沽河两岸的百姓来说,家门口河道中孕育的品种丰富的河鲜,是母亲河毫不吝啬的馈赠,也一直是他们的骄傲。近年来,随着大沽河的治理,沽河河鲜以其独特的鲜美味道,名气越来越大。
大沽河源远流长,下游临入海口,由于潮汐的影响,潮涨回逆而上,南至塔埠头(今营海码头村)北至洄流村(今胶莱镇大小回村)河段,淡水与海水相交融变成有一定盐度的半盐水,称为两浆水,在两浆水中生活的鱼类,土腥味小,具有淡水鱼的肥美,又有海鱼的鲜美。大沽河盛产多种鱼类,有野生的鲤鱼、草鱼、鲢鱼、鲫鱼等,除了鱼类,还有河蚬、小田螺、河蛤等各种贝类,另外还生长着草虾、毛蟹等河鲜。
当然,这其中最名贵的当属沽河鲻鱼和银鱼了,自古素有“沽鲻淮鲤海中鲳”及“沽河金鲤银鱼肥鲻鱼”的说法,大沽河的鲻鱼(当地发音‘支鱼\’)和银鱼就生长在这段两浆水的河段而出名,本地人们常说“鲳鱼头、巴鱼尾,鲻鱼银鱼鲜又肥”。
沽河鲻鱼,是大沽河特有的的名贵特产。鲻鱼与丁头鱼长得很像。丁头鱼小时候叫丁头,长大后就是人们说的梭鱼。很多人分不清鲻鱼与丁头鱼,鲻鱼与丁头鱼鱼身都是前圆后扁、丁子口、圆鳞片、头短宽而扁平、背灰青腹白。鲻鱼与丁头鱼的主要区别在鱼的头部,鲻鱼的头稍微往上鼓一点,鱼鳃左右两边各有如豆大的深蓝色斑点,鱼眼有白色眼圈,而丁头鱼没有这些特征,头稍扁平,眼圈是红的。早春的鲻鱼最肥美,刚过冬季鲻鱼基本不吃食,腹内杂物少,鲻鱼肉质紧密,蒜辫肉,无小杂刺,适于清蒸、红烧、清炖,其汤色奶白,无土腥味,滋味鲜美。多少年来,沽河鲻鱼是两岸人家宴请贵宾的上等名菜,遇到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大席上一道鲻鱼大菜,主人脸上有光,客人有面子。
前些年,因过度捕捞加之生态环境变差,沽河鲻鱼渐渐稀少,如今重修大沽河,大沽河再现往日的水清岸绿,沽河鲻鱼重返家园,在这里繁衍生息,不久的将来,将出现在更多人们的餐桌上。
沽河银鱼,是大沽河又一特产。沽河银鱼身长十几厘米,鱼身通体乳白透明,头部扁平呈三角形,大三角口、嘴尖而下颔长于上颔,眼珠为黑色,有白色眼圈,鱼身细扁长,身前部呈圆形,后半部稍扁,无鳞片,尾尖叉有黑线边,银鱼适用能力强,可在两浆水中生长,又可在淡水中生活。银鱼春生冬产卵,为一年生鱼。银鱼营养丰富,是当地名贵鱼种,可制作油炸银鱼、锅塌银鱼、银鱼炒鸡蛋、银鱼炖豆腐等各种佳肴。
据当地老渔民回忆,日本侵华时,李哥庄火车站、兰村火车站都驻有日军,日军要求河边渔民网到银鱼后不准私下买卖,必须给其送到军营,日本人称银鱼为“鱼参”。
沽河岸畔有一传说:很久以前,一个渔民用鲻鱼炖豆腐、炸银鱼两个特色菜招待一过路老者,老者尝过鲻鱼、银鱼,大赞其味美,挥笔题诗二首,称赞鲻鱼“沽河鲻鱼美,唯有两浆水”,称赞银鱼“娇娇白娘子,金衣裹玉身”。后来,渔民用二首词换购瓦房四间、良田三亩,传说这位老者是胶县南关三里河高南阜先生。又一种说法:老者是前清皇上的老师,当时客居青岛。虽是传说,无从考证,但大沽河的鲻鱼、银鱼确实是难得的美味,如果您来大沽河走亲访友、观光旅游,一定要尝一尝。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