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来自《华夏时报》的一篇报道,被很多人在自媒体上转贴、转发。那篇题为“中国制造遭遇年关劫:企业接连倒闭寒流来袭”的报道称,年关将近,本应喜庆迎接春节的时候,却接连传来制造业大省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这集中爆发的制造业倒闭潮,与春节前后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不无关系。然而不能否认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
理论上说,仅仅依托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制造”模式,难以抵御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冲击,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资源总有耗尽或者说越来越少的时候,人口红利也不可能永远吃不完。资本的逐利属性决定了,它总是往低成本、高产出的地方流动——过去二三十年是流向中国,如今则开始流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譬如越南、印度等国。
这个春节,据说中国游客都快把日本市面上的家电产品抢断货了,尤其是那个因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而引发兴趣的马桶盖。日本的电饭煲、吹风机、马桶盖、保温杯、陶瓷菜刀等商品,为什么那么抢手,盖因它们确实好使、耐用、方便、实惠,具备技术含量高和性价比高两个特点。而这些商品,不光系“日本制造”,更属于货真价实的“日本创造”。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日本人差,但为什么他们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我们却长期以来只能做加工贸易赚点零头呢?这其中原因很多。譬如,我们的教育重知识的灌输而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社交成本相对较高、发明创造及其成果保护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相对较差;我们的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产值和GDP指标、轻难以即时兑现为政绩的科技投入这样的价值取向,令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被束之高阁。
唯有将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改革红利”才有可能取代“人口红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成功,“中国制造”才有可能变身为“中国创造”。(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清明期间“同植希望树,共圆绿色梦”大型公益活动报名火热 省建设监理公司认捐100棵树
本报讯(记者张学江 实习生邓俊)3月26日本报与共青团甘肃省委、兰州新区管委会、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发起“同植希望树,共圆绿色梦”大型公益植树活动备受关注。清明小长假期间,本报收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