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报国,留洋日本探寻救国之路;兴办报纸,最早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37岁却不幸遇难牺牲。江油武都人王右木的一生短暂,却光彩辉煌。近日,经过几年的修复完善,坐落于窦团山脚下武都镇的王右木故居重新免费开放。这一次,市民们将完整的阅读到这位早期共产党革命先烈热血的革命风姿。
□记者 郑金容
地震中受损 灾后重修复
王右木出生于江油武都镇(时为江油老县城),是最早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四川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11月,王右木成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9月,他在开展革命活动中,途经贵州遵义失踪遇难,时年37岁。1952年9月18日,毛泽东亲笔为王右木烈士家属签发了“光荣纪念证”证书,其故居在1985年、2007年先后被公布为江油县、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5·12大地震使王右木故居损失惨重。房屋的石基、大梁、檩、椽、主柱、扇架都不同程度地倾斜、破损或断裂,整个老宅顿时变得残破不堪。为保护烈士故居,2010年1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王右木故居开始了修复之路。工作人员多次对古建筑的各项配套设施、周边环境进行了修复治理。
“故居前面有一栋楼房,拆后修建了文化广场和王右木大理石塑像。”王右木纪念园主任李晓玲告诉记者,此次修复耗时长,工作量大,不仅有对房屋整体构建、照明管线布局等硬件的完善,还包括对王右木生平资料的整理、文物史料增补等多个方面。
故居新面貌 市民齐缅怀
王右木故居属于典型的清朝民居,庭院瓦棱,分布有致。修复后的故居占地面积约1120平方米,主要分为前厅和后院两部分。在前厅,陈列摆放着王右木的生平旧事、家庭背景等相关图文照片。记者看到,黑白照片里的王右木年轻帅气,书生气中带着刚毅不屈,如同他的义无反顾的救国情怀一般。后院是王氏一家生活的地方,房屋的右边是王右木兄弟姐妹四人及父母的厢房。书房、厨房、会客厅、院里有一口古井和长势喜人的桑树……重新修缮后的故居,仿佛拂过历史的烽烟,把革命先驱王右木在故乡的生活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李晓玲介绍,故居开放的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30—16:30,免费开放以来,作为基层党员革命教育基地,不仅有许多党员干部前来凭吊学习,还有很多市民也自发前来缅怀革命先烈。今年80岁的瞿国英是武都本地人,至今她都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大人谈论王右木的事,“那时候他已经牺牲,每次我路过他家,总能看见他母亲坐在门口休息,挽着一个发髻,插着玉簪,看起来很秀气。”现在瞿国英老人常来王右木故居走走,回忆往昔时光。
“屋里的床、摆设、格局是传统的样式,能够保存并原貌修缮真不容易。”58岁的赫自强住在武都镇上,“以前故居门大多都是关着的,遇到打开时,也没时间去看看。”第一次走进故居,他不仅喜欢上故居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还被王右木舍身救国的革命精神所折服,“我们武都、江油有这样一个革命先烈,真的是一件很自豪很长脸的事。”
日常维护 细致入微
王右木故居是木质的清朝庭院,相比较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更容易被破坏。
李晓玲说因为年代久远加上房屋材质容易被蚁虫损害,现在故居最主要的工作是维护。“故居屋顶都是小青瓦,每年都会翻新,而且要赶在雨季前。”李晓玲告诉记者,为防止漏雨,故居工作人员会提前着手翻新房屋。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与王右木故居相隔不远、位于武都镇涪江西畔的王右木纪念馆,原址恢复重建的主体建筑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下阶段将着手室内装修装饰与文物陈列布展。
新闻推荐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公鸡打鸣也讲“辈分”,就像一大家人吃饭,长辈不动筷子,晚辈是不能开吃的。研究发现,公鸡打鸣是由其内在的生物钟决定的。一只公鸡打鸣,附近其他的公鸡马上跟进,这种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