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的这首《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已经是多次品读,却依然为之震撼。生命的痛楚、死亡的狰狞,烈士的崇高和永恒,那一段很少有人叙说的过往,用文字表述出来,竟然如此的惊心动魄、历久弥新。
同样深深打动我的,还有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的悲壮经历。每次都为之动容,不能自抑,泪水很快模糊了双眼。
当然还有很多:济南“五三惨案”痛斥日本侵略者、慷慨赴难的蔡公时公使,在艰难困苦条件下潜心治学、成就无数大师的西南联大,颠沛数千里护送国家文物南迁的仁人志士……
普通如我,囿于年龄、经历、学识,和周围的很多人一样,对抗战的了解更多来自教科书或道听途说,非常概念化。随着阅历的增多,我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知道语焉不详的几个年代、一组数字、一些人名,不满足于泛泛而谈单薄没有感染力的叙说。前后历经十几年艰苦卓绝,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它原本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着无尽丰富的内容。于是,对各种有关的纪录片、书籍、博客,我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当然抗日神剧除外。甚至旅行途中,和抗战有关的博物馆、遗址也成了我参观的重要内容。
随着自己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未知的抗战进入视野,不断充实丰满着我对抗战的认知。我所知道的抗战越来越鲜活、立体、生动起来。那么多知名的,无闻的,大事小情,都自有永不消逝的魅力,让我于悲伤、叹息之中,被感动、被激励,获得向上的力量。
关注之中自己也做了些微小事。那次,偶然看到有网友说,当地有一位孤独的抗战老兵,风烛残年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多和外界交流。我按网友提供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苍老的南方口音。我并不能听懂他的话语,不能更多交流,只好尽量清晰地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对他的一份关心。老人的欣喜,我能听得出来。能让他知道还有许多人没有忘记,还在感念他们这个群体不可磨灭的功绩。自己能做的虽微不足道,内心却因此而欣慰。
和平年代里,抗战不应该也不能被淡忘,那些民族的屈辱,那些众志成城,那些悲壮,那些坚持。作为普通人,位卑未敢忘忧国,去了解、铭记、珍视、保护那段历史,我想,这应该是对抗战最好的纪念。
新闻推荐
海峡两岸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查文晔)海峡两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24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全民族抗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