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支队大青杨痛击日伪军
大青杨村位于平度城正北方向大泽山南侧,离平度城30余里。过了大青杨再往北不到10里,就可见大泽山漫山遍野的葡萄架。据谢维衡讲述,八路军五支队在张宗援带领日伪军进攻前,就已经通过平度城里的内线获得了情报。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率以赵一萍为团长的五支队61团,在15日晚上到了大青杨一带,准备截击来犯之敌。高锦纯的司令部设在大青杨村小学里,除了警卫营外,大部队都驻防在北盛家,那挺“老黄牛”马克沁重机枪架设在大青杨村和北盛家村之间的小路东侧。南边的棘子嶂村作为前沿阵地,还驻防了一个连。
高锦纯事后回忆,16日早上,日伪军进入平北山区,发现了棘子嶂村东边的大场院里,有几十名八路军战士在操练。张宗援命令架起迫击炮炮轰棘子嶂。八路军战士仓促应战,奋力突围。连长王中在掩护战士撤退时不幸牺牲。战士们突围后兵分两路,分别转移到北盛家和大青杨村西。日伪军追到北盛家村东南面时,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命令部队全线出击。战斗在盛家村东大庙、大青杨村东、村西全面展开,战线南北长达十余里。
进犯大泽山区的日伪军火力非常强,有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17挺,其余全是三八大盖。八路军五支队除了那挺马克沁重机枪外,其余全是杂七杂八的步枪、土炮和大刀。在大青杨战斗中立下大功的这挺马克沁重机枪是1938年初,五支队的前身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攻克日伪军盘踞的蓬莱城搜查原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老家时,从地下室一口棺材里发现的。武器处于劣势的八路军战士奋不顾身,在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英勇反击。一营长子弹打光了,高喊着 “用大刀和敌人拼了”,拎着大刀第一个向鬼子和伪军冲去。赵一萍团长身上多处负伤,但仍然坚持不下火线,留在阵地上继续指挥战斗。
大青杨村的村民中到现在仍然流传着当年大青杨战斗的故事。“八路军的子弹不是很充足,但枪法都很准,基本上不瞄准不开枪,几乎响一枪倒一个。”“鬼子的枪上都有刺刀,而咱们八路军战士则是挥舞着两把大刀跟日本鬼子肉搏。”当年还是孩子的张升阁曾站在墙头的梯子上,目睹了外面发生在坟地里的激烈战斗。坟地是一片开阔地,八路军战士们只能依靠低矮的坟头做掩体。战士们根本不能直腰,都在地上翻滚作战,有不少战士就牺牲在这片坟地里。张升阁记得,当时在坟地东侧倒下5人,西北侧牺牲5人,西南面也牺牲了六七人。被八路军战士打死的鬼子和伪军就更多了。
大青杨之战从早上持续到下午4时左右,日伪军依仗火力优势,先后三次向五支队的阵地发起冲锋,均被八路军击退。伪军此时发生内讧,汉奸赵保原看到八路军作战英勇,又占着有利地形,知道仗不好打,他向自己的队伍传令,光打枪别进攻,不要往枪子儿上撞。赵保原这边保存实力,八路军的火力就集中到汉奸张步云那边。张步云带领的伪军死伤严重,很快就顶不住退了下来。赵保原看到张步云的人先退了,也率部队趁势撤退。眼看天色将晚,张宗援发现八路军攻势不减,也不敢恋战,只好下令撤军。此役日伪军死伤230多人。大青杨之战是八路军五支队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战,也是抗战初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它震撼了整个胶东,大灭了日军的威风,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汉奸内讧赵保原“反正”变“国军”
谢维衡讲述,大青杨之战胜利后,张步云和赵保原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平度城。两人在张宗援面前互相推诿战败责任。赵保原在伪军中的靠山李寿山因为争权,跟张宗援不和。张步云却被张宗援当成了知己。赵保原担心张宗援会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主动跟昌邑的国民党部队联系投诚。当时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八区保安司令的厉文礼即刻制作好委任状,封赵保原为第八区保安第三旅少将旅长,令他率军速速向昌邑靠拢。
1938年11月21日,赵保原率领1600余人的队伍离开平度城,佯装开到城南进行军事训练。当队伍来到离城30里的蓼兰镇时,赵保原宣布“反正”投靠国民党军的决定,然后命队伍调头往西,向昌邑开拔。直到这时张宗援方才大梦初醒,一边派队伍追击,一边电话报告驻青岛日军司令部,请求派飞机拦截。赵保原带队刚过了胶莱河进入昌邑地界,突然遭到昌邑方面日军截击。双方交火时,日军飞机又从青岛飞来,对赵保原的部队进行轰炸扫射。赵保原只好命令队伍回头撤到胶莱河东岸,在平度明村暂时休整。当天夜里,赵保原的参谋长孙汉臣带领500多人,逃向胶县城投降了日军。赵保原派队追击没有追上。赵保原回头清点队伍,发现仅剩两个团四个营,但仍有近千人,装备有重机枪4挺,轻机枪18挺,迫击炮4门,战马20多匹。士兵手里是一色的三八大盖,而且弹药充足,总算没有伤筋动骨。赵保原觉得在昌邑人地两生,决定去当时还没有被张宗援占领的莱阳一带活动。那里离他的老家蓬莱近,人脉资源丰富,便于扩军。赵保原把队伍拉走以后,张宗援气坏了,赵保原的老上司大汉奸李寿山也被迁怒。李寿山身边的亲信包括他的叔伯兄弟全都枪毙。李寿山躲到了高密日军守备队里不敢出来。张宗援报告了驻青岛日军司令部,李寿山被认为有背叛日军之嫌,判了五年徒刑,送回金州,由当地日军限制其自由。
经过大青杨一战,赵保原看到胶东八路军实力越来越强,不能轻易得罪,便决定与八路军化敌为友,以便在胶东站住脚。他派人到掖县夏邱堡与五支队联系。五支队司令部请示胶东区党委,很快就给予答复:允许赵保原所部开到掖县休整。赵保原来到掖县,受到中共胶东区党委欢迎。时值初冬,天气变冷,胶东区党委送给赵保原400套棉军服和五万元现钞以示慰问。
几天后,赵保原率部绕过平度城向东开拔,行至平度城东许家村一带被日军发现,张宗援立即派兵前往追击。激战6小时,赵保原率部向平度东北山区突围。来到掖县南部的黄山后一带,八路军五支队帮忙阻击日伪军,赵保原的部队才摆脱追击。中共领导的掖县民众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发动抗日群众团体前往慰问,并派剧团为赵保原部官兵演出。赵保原让部队为慰问团进行武器表演,既与抗日群众联欢,也不乏显示实力之意。赵保原从此在共产党开辟的蓬黄掖抗日根据地站住了脚。
1939年4月,八路军五支队与国民党胶东游击队共同成立鲁东抗日联军指挥部,赵保原任总指挥,与日伪军作战。“赵保原投奔国民党后,只是进行了短时间抗日,不久便原形毕露,与日伪军配合进犯胶东八路军根据地,残害群众和进步人士。”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称,这些都是后话了。
1938年9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3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此后一直活跃在平度地区打击敌人。这是在掖县沙河镇举行的成立大会。
抗战故事
流弹溜进门茶叶桶救命
讲述人:张德智
在大青杨村里至今流传着很多抗日的故事。村委会主任张德智讲述,村里90多岁的老人张天福当时还是个10多岁的孩子,他记得打仗的前一天,有八路军的干部上门来通知,说是八路军得到情报,有日本鬼子要从村头过,八路军要打大仗,让村民们别出门看光景,小心被流弹误伤。村里还组织了二三十岁的壮小伙,帮忙到战场用担架抬伤员。张德智称,当年上过战场的担架员包括张炳福、张克泰、张克福等20多人,现在他们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了。
张德智称,当年大青杨战斗特别激烈,到处都是打枪的声音。村里有名60多岁的老汉叫张同善,虚掩着门在家坐着,一颗子弹顺着门缝窜进来,打在老人腰上。把老汉和家里人吓得够呛,解开衣服仔细一看,发现子弹打在了老人腰里别着的铁茶叶桶上。因为是流弹,穿透力不强,老人这才捡了条命回来。
【特别提示】
请市民参与抗战史料征集
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青岛早报与青岛市政协文史委、青岛市档案局、青岛新闻网联合推出 “青岛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同时向市民征集有关抗日战争故事,尤其是与青岛当地的抗战有关的史料,包括青岛地区走出来的知名抗日英雄的事迹、照片、遗物、手稿等;反映日军在青岛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暴行罪行的有关文字、实物、图片等;反映抗战胜利后日军投降、庆祝活动等相关历史。如果你有相关故事,可联系青岛早报政教部或青岛新闻网,也可以直接投稿 (联系电话:82933215; 电 子 邮 箱 :qdzbzjb@126.com;官方微博:新浪微博@青岛早报;青岛 新 闻 网 征 集 邮 箱 :qdxww@qingdaonews.com)。
本版撰稿 记者 黄飞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青岛市档案馆提供,本报记者王建亮翻拍整理。
新闻推荐
早报讯 昨日,记者从青岛水务集团获悉,作为全国第25个节水周宣传活动的组成部分,第三届“水务开放日”活动将于5月19日启动,延至6月底结束。供水线参观线路为科技中心、96111服务热线、水务集团供水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