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琴”,许多人可能立马想到这属于阳春白雪、风雅之物,距离百姓很远。
事实并非如此。“琴”在日常生活中常被提及,比如描述一个人说话不靠谱,是“乱弹琴”;一个人明白不了自己的意思,是“对牛弹琴”;形容夫妻相敬如宾,是“琴瑟和谐”;丧偶再娶,谓之“续弦”;还有“琴心剑胆”,“琴心”指的是内心丰富、善良、敏感,“剑胆”指的是态度凌厉、果决,该出手时就出手,这表明一个人的内外修为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既有情致,又有胆识;至于大煞风景之事,便是“焚琴煮鹤”……
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友谊的象征。
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善听,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几千年前,“琴”已经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钟爱之物,终日抚赏,最终成为知音的代名词。古人有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其实“琴为知己者奏”。
孟浩然曾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写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贾岛更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琴在古代和书画一样,既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
衡量一个书家的综合实力,通常会说到“诗书画印”,衡量一个文人则会言及“琴棋书画”,此即“文人四友”,四者密切相关。
琴与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书法史中有一些擅长音律而又精通翰墨的书法大家,最典型的莫过于汉代蔡邕。
蔡邕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有《琴赋》一文传世,成为后世书家热门书写题材。只可惜无作品传世,至唐宋后被书家发扬光大。
写过同名之作的尚有三国魏晋时期的嵇康,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有所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赞叹:“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嵇康一生励志勤学,文学和音乐等无不博通,临死前所弹《广陵散》,乃当时第一名曲,为嵇康的拿手绝活,临死演奏,绝活变成了绝响。
这《广陵散》讲的是聂政的事。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最后嵇康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人亡琴失,千载之下,读之仍不禁悲从心来。
琴和书法都讲究“技进乎道”,从“技”入手,弹琴有指法,写字有笔法,不但要用手,更要用心,心手双畅,方能得心应手。琴声和书法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二者都体现了韵律之美,节奏之美。节奏是规律性的重复,韵律更多地呈现一种灵活的流动美。当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才情和修养。无论是弹琴还是写字,都要求有“闲心”、“静心”,心静纳万物,有闲才有趣。
用心弹琴和留心听琴之人称为知音,书法圈子中人互称同道,惺惺相惜者,称为知音。弹琴到最高境界,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大音希声”,书法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法本无法,法无定法”,道理相通,共同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据《北京晚报》
赵之谦所书,内容为东汉蔡邕所撰《琴赋》,笔致婉转圆通,结体险峻中有端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朝碑刻,故擅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多见方折的北魏碑体,虽有装饰趣味,但无刻板之气,自成一家。赵之谦遍临北碑书法时,善于发现各家之长,取精用弘,融会贯通,形成结构相对规整,又不失魏碑意趣,且偏于雄秀的美学特质。赵之谦(1829-1884),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书画印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宠的小楷册《琴操十首》,每页纵34.5cm,横24cm,现藏于日本。共录孔子《龟山操》、周公《岐山操》等十首,时王宠32岁。这是王宠人生后期一件典型的以拙取巧的作品,结构更为松散,不以整饬精准为目的,行气的调节多依赖结构长短正侧之变化,时有出人意表的拗笔相杂其间,别见意趣。王宠(1494-1533),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尤以书名噪一时,擅长小楷,行草亦精妙。明中叶代表性书家。
明 《琴操十首》
清 《琴赋》
任薰的《弹琴图》,纸本扇面,纵18.5cm,横53.4cm,现藏南京博物馆。
扇面居中写粗干大树,山涧横流。树荫山石上,一高士正解囊取琴。构图纵横有致,以铁线写人物转头顾盼、翘足解琴之态,传神生动。
任薰(1835-1893),其父任椿、兄任熊皆是画家。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晚年寓居苏州、上海。
任薰的《弹琴图》
王振朋作,绢本,纵31.4cm,横92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故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面展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左边的伯牙,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有侍童站立。画作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很高水平。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白描”画法,线条挺拔,富有弹性,连绵不断,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丰富而简洁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而又含蓄。王振朋(生卒年不详),曾在南宋担任过官职。入元后,因其画艺极受元仁宗赏识,于延祐年间在宫内秘书监供职,皇帝赐号“孤云处士”。
元 《伯牙鼓琴图》卷
文徵明所书,内容为三国魏嵇康所撰《琴赋》,时文徵明74岁,人书俱老。笔画婉转,结体稳重,书写节奏缓和,法度谨严,风格温润秀劲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儒雅之气,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徵明(1470-1559),明代书画家,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与沈周共创“吴派”。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明 《琴赋》
祝允明《琴赋》草书卷,纵25.7cm,横738.4cm,为57岁时所作。行笔流畅自如,点画圆润舒展,体势奇崛而不失法度,笔势收敛无连绵不断缠绕之笔。祝允明(1460-1526),因右手生六指,自号枝山,世称祝枝山。祝专工书法,亦能诗文,在书艺领域中博采众精,变化多端,天成自然,名震一时,尤以草书的磅礴气势鼎立于明代书坛。
祝允明《琴赋》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9月17日电因在野党强烈反对,日本执政党原定于16日晚在参议院就安保法案进行的最终答辩难以进行,特别委员会委员长遭到弹劾,国会会场秩序一片混乱。16日晚,在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