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吴涛 文/图
7月2日,记者在南溪区南溪街道凤溪社区的一幢居民楼上,采访了现年88岁的“抗战老兵”莫一非。
【入伍心切】
年龄不够多报两岁 身高不够踮起脚尖
1928年1月出生的莫一非,现在依然耳聪目明,对记者谈起抗日战争,他依然激情澎湃。
1944年春季,南溪学毅中学初三学生莫一非只有16岁,他和他的同学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想参军,上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啊!那时在南溪,天天都有日本飞机飞过,我们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了八次警报。日军这么频繁骚扰,学生无心学习,农民无心种田,做生意的也是心慌意乱,根本静不下来。”莫一非回忆说,“当时国难当头,是男儿都要从军报国。我去招兵处报名,当时我才16岁,我谎称已满18岁;我个子不高,量身高时我就偷偷踮起了脚尖,才通过了体检。”
莫家五兄妹,一非是老大。母亲舍不得他当兵上前线打仗,于是跑到学校去反映。但这,没能阻挡一非当兵打鬼子的决心。
那年春节过后,莫一非说,南溪第二批当兵的,有100多人,离开家乡前往隆昌集训。
【艰苦训练】
行军途中作诗明志 苦练技能盼上战场
入伍后,莫一非成为国民革命军青年远征军203师609团2营6连的一名士兵。这部队番号,在时隔71年后,莫一非老人仍然清楚地一口向记者报了出来。
离开南溪,部队士兵步行去隆昌。经过富顺时,他们住了一晚,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只要抗日,到哪里都受欢迎。我们在富顺还打了一场篮球。”莫一非说。
行军用脚走,一直走,16岁的莫一非在途中琢磨出了一首抗战诗,而今88岁的他念给记者听:“东洋鬼子猖狂,七七动兵刀枪,国土沦陷过半,不可坐等灭亡。有志青年应当,弃书本出学堂,别父母离家乡,握干戈上前方,誓死抗战到底,寇不灭不还乡。”
部队到了隆昌,开始了一年多的集训,教他们如何使用步枪、机枪、六零炮等,怎样拼刺刀。“训练非常艰苦,在山上练习匍匐前进,打绑腿是常态、必须的。”莫一非老人回忆说,“甩手榴弹也有讲究,从拉开到爆炸,有7秒的时间,扔早了会被敌人捡起反扔回来,扔迟了要伤到自己。”
【难以忘记】
听到日本投降消息的那一刻
“你问我抗战中什么最难忘?当然是听到日军投降消息的那个晚上!”莫一非老人说。
那是1945年8月,莫一非和战友们正在军营睡得迷迷糊糊时,突然被喇叭中传来的声音惊醒。
“日本投降喽!”这是喇叭中传来的令士兵们非常振奋的消息。他们再也睡不着了,跳起来相互拥抱。
没能上战场,遗憾吗?莫一非回答说,流血的故事听得太多了,才真正体会到战争是残酷的。所以,练就了一身拼杀技能的莫一非他们,在正准备上战场的他们,听到了这个消息,日本投降的消息,就是中国胜利的消息,胜利的振奋大大多于未上战场的遗憾。
“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算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我们抗战的总计时间为8年1个月零9天。”莫一非对记者说,这时间,抗战老兵记得很清楚,很实在。
战争很残酷,愿世界永远和平。
新闻推荐
新华社雅加达10月16日电(记者周檬)中国铁路总公司16日在雅加达与印度尼西亚四家国有企业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赢得雅加达-万隆(雅万)高铁项目。中铁方面表示,雅万高铁项目是国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