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日本新闻 > 正文

浴血绽放 ——抗战老镜头下的“中国笑容”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5-07-24 20:27   https://www.yybnet.net/

90岁的抗战老兵卢彩文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里哀悼战友(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新华社记者 韩振 周文冲

四川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设有专门的“不屈战俘馆”,以纪念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俘。出口处,背靠着古铜色的墙壁,一位年轻女人的全身照片被放大制成一幅浮雕——她的名字叫成本华。

1938年,成本华的照片登上了日本的《支那事变画报》。照片中,成本华抱着双手,挺着胸膛,面带一种高傲中又有几分轻蔑的笑容。她的身后,4个手拿军刀、面目狰狞的日军刽子手正准备行刑。

照片的下方,两行注释这样写道: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军队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这是成本华仅有的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激励了无数国人。”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峰说,这两张照片中,日军的狰狞、残暴的面目与成本华大义凛然、笑对生死的形象,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呈现在人们眼前,激荡在人们心里。

面对日军肆虐的侵略进犯,无数中国人选择拿起枪上战场,但更多百姓特别是大后方群众,他们顽强地面对严酷战争所带来的艰难、苦难和灾难。在照相机的镜头下,这些笑容,穿越70多年的岁月,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跟着摄影师的镜头,我们来到抗战时的大后方重庆。1938年至1944年,日军为了消灭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对重庆进行了大规模、无差别的轰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然而,废墟上,战火中,他们的笑容依然绽放。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的孔园展览馆里,一张张图片展示了大轰炸时期的重庆。在一个被敌机炸毁的废墟中,有一张笑脸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这名年轻的男子留着“茶壶盖”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咧着嘴巴露出两排牙齿。

“乍一看无法理解,但这确实是重庆大轰炸时期群众情绪的真实表达。”钱峰说,虽然日军的空袭给重庆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但坚韧的山城人民却以乐观的心态对待“乌云压顶”的战火,当时大街小巷写满的标语“俞炸俞强”就是生动的写照。

摄影师镜头下,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更让人过目不忘。1944年的缅甸,中国远征军正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军进行着激烈的战斗。由于抗战后期兵源不足,当时远征军中有很多未成年的“娃娃兵”。

在一张著名的照片里,一个头戴军帽、身背两只大水壶、穿着及膝棉衣的小男孩,面对镜头笑着,右手高高举起。由于太阳直射,我们甚至无法看清这个男孩的长相,但其灿烂的笑容以及高举着的大拇指却格外清晰。

这个天真的笑容和一个高高举起的大拇指,向人们传递着不屈不挠、自信乐观的讯息。战争给了这些孩子不该承担的重负,但他们却在战争中学会了乐观和坚强。

还有无数个笑容,他们连同被日军摧毁的家园,连同中华民族承受的苦难,连同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一起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里,成为8年浴血抗战中最明亮的一部分。

重庆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说,以前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是呆板和木讷的,抗日战争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在艰苦的战争中,他们记住了中国人的笑容,记住了笑容背后蕴藏着的乐观豁达、坚韧不屈、团结友爱、自信高贵——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新华社重庆7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奋进力量 奏响抗战最强音

新华社石家庄8月4日电(记者高博)“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至今还广为传唱,它曾将无数热血赤子的心紧...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浴血绽放 ——抗战老镜头下的“中国笑容”)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