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恒平(三台)
三台防空洞在牛头山山腰,不在正道上,每天熙熙攘攘的人大多去山顶或锻炼身体或瞻仰诗圣。不过三台防空洞实在是没有可看的。一把铁将军把门,洞口黑黝黝的,除此外,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是洞口前特意竖立的一块标志牌,不了解的人压根儿不知道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还有过如此的辉煌。
从黑黝黝的洞口望进去,眼睛受限,心却飞驰起来,拉也拉不住。历史的记忆就在洞口鲜活起来。
1938年3月,东北大学内迁到三台,饱受离乱之苦、战争伤害的师生不同于一直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三台人,他们知道侵略者的真正面目。于是在当年的夏天,他们就在牛头山山腰开始修建防空洞。好多的三台人都自发地参与修建,尽管他们乐观的相信战争不会侵扰三台。
所以这条长约700米、宽约3米、高约2米的防空洞修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维护人员进出外,更多就是胆大的孩子乘着防守人不注意,悄悄溜进去,把那里当做游乐的场所和模拟的战场。
侵略者终于按捺不住了,阴云笼罩在三台的上空。1940年7月10日上午11时,日本侵略者27架轰炸机空袭三台。街上一片狼藉,三台防空洞成为三台城所有人的避难所。
虽然没有亲见,情景却不难想象。
一个小男孩天真地问:“妈妈,飞机上会投下包子吗?”周围的人一阵哄笑。有人打趣地问:“为什么要投下包子?”“我饿。”“给,这是我临走时揣的一个馒头。”妈妈感激地抬起头,这不就是今天早晨刚刚为一件小事大吵一架的邻居吗?妈妈羞愧地低下头。邻居也羞愧地说:“大人是大人,孩子是孩子。”不需要谁调解,恩怨就在这一刻全部化解。
孩子打开了所有人的话匣子。刚才还瑟瑟发抖的人们似乎忘记了现在是在躲避空袭。“王铁匠,你说你打铁技术好,不知道小鬼子的铁壳壳你打得动不?”“那个多简单,你捡一个拿过来。给你打一把好菜刀,你可以拿去作为传家宝传几十辈。”……互相的戏谑笑谈中,战争的阴霾、饥饿的困扰等,全部一扫而光。似乎现在不是为了逃命来这里,而专门是为了叙家常、摆龙门阵到这里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大家自然地明白了,国家国家,国即是家,家也是国。面对共同的敌人,面对共同的国难,家怨,确实算不上什么,人们都开始深深地检讨自己,自动地达成和解。
于是,乡下人和城里人在这里消失了,本地人和东北人在此刻模糊了,此时此刻,人们都真正地认识到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人们真正明白,苦难并不能够压倒中国人,只要我们精诚团结,我们就必然能够赶跑侵略者,迎来更大的新生。苦难,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不愿意经历的。但是苦难的更大意义和更大价值在于,它让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民族真正地站立,傲然地挺立。数十年后,一位老人在灾难现场庄重地写下四个字:“多难兴邦!”这就是对中华民族这种精神品质的最好总结。
姚雪垠教授应该是另外一种表现,他沉吟不语,他是否在深深地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会经历这么多苦难,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反而让这个民族愈挫愈勇。我不知道此情此景,是不是激发了姚雪垠教授,促使他要写一篇文章来讴歌勇敢面对苦难的中国人。我不知道,此情此景与《李自成》的最终产生是否有直接关系。即使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也会成为一种永远的场景,让姚雪垠教授永远难忘吧!
“走,我们看看防空洞去。”几个小孩子的声音把我拉回70多年后的今天,抬眼望去,几个小孩子正手拉着手,结伴前来。我微笑着让开,以让他们能够看得更清楚一点。他们好奇地朝洞里望,叽叽喳喳地说着,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应和着。希望防空洞记载的历史,警醒我们不忘国耻。
新闻推荐
新华时评历史的记忆在回望中更加刻骨铭心。当纪念“九一八”尖利的防空警报再次响起,回荡在历史与现实的天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已经创造的辉煌成就、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