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东南,一座圆形墓葬矗立在翠柏环绕中已有69年之久,墓前树立的石碑上镌刻着“六十二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苍遒有力,凝重庄严。当年,六十二烈士英勇抗日,弹尽援绝时,不愿被生擒,纵身跳入火海。悲壮的往事一遍遍感动着前来祭拜的人们。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这里的群众拿起刀枪,保家卫国,与日军展开血战。
1938年,后田庄村便成立了党支部,后来,党支部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很快,抗日队伍发展到100多人,1939年编入卫河支队,1940年初,卫河支队编为八路军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
1940年初,位于河北、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勾结敌伪,掀起反共高潮。国民党39军司令石友三接受密令,开始由联共走向反共,并与日军相勾结。随后,石友三勾结日军及伪军3000余人,由邯郸出发向八路军进攻。尽管腹背受敌,形势危急,但是我军战士没有退缩,而是在漳卫河西畔同敌人展开激战,歼敌400余人。
遭遇日军连日追袭,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将士辗转数日,仍然没有摆脱尾追之敌。1940年2月19日,来自临清、馆陶、邱县、威县的四股敌人同时出现,合围了下堡寺地区(今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镇)。不幸的是,第二天一早,战士们成功向南转移后,便遇到了一支驻临清日军。此时,历经十几个日夜的奔波战斗,战士们已疲惫至极。但这时,十数倍于我的敌人已经步步逼近。
面对三面强敌的包围,我军决定兵分两路继续向南突围。2月20日10时许,八路军先遣纵队一团三营突围至赵官寨村(今馆陶县魏僧寨镇赵官寨村),面对逼近围攻的敌军,被迫转移到该村两座相邻的民楼。
此时,千余敌军将这两座民楼层层包围,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进攻。62名八路军战士忍饥挨饿,奋勇抗敌,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坚守阵地一天半之久。2月21日下午,日军见强攻不下,在楼下点起大火。在熊熊大火中,我军战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
在战斗中,十连连长王德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十连教导员孙树声举枪自戕,倒在火海之中。其余战士在向敌人射出最后一颗子弹后,将所带枪支砸毁,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入火海,全部牺牲。
得知62位战士殉难的消息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签令表彰。由于正处于战乱时期,62位烈士的遗体就地埋葬。1946年,我军将62位烈士的忠骨由馆陶县魏僧寨镇赵官寨村,移葬至十连诞生地——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并树立了墓碑。这就是六十二烈士之墓。
1992年,六十二烈士之墓被列为冠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被列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六十二烈士之墓由翠柏环抱,庄严肃穆,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批人士前往缅怀悼念。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王迪刘玚
前来冠县东古城镇后田庄村瞻仰烈士墓的群众正在听老人讲述当年六十二烈士的悲壮事迹。
新闻推荐
□记者董卿栗晟皓通讯员赵新尊报道本报莒县讯近日,莒县法院民一庭用微信视频的方式公开审理了一起离婚案件。由于被告在日本打工,难以回国参加诉讼,为保障双方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