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俞菀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曾将“地名”喻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然而,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近30年来,我国有6万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
如果故乡只剩地图上的一个标识,家门口的路再不复往日的名字,相信很多人的“乡愁”将难以寄托。近期,记者跟随浙江省民政厅展开专项调研,走过近10个县市、乡村,对如何更好地抢救“地名文化”有了更多反思。
挖掘“地名”故事
留住有温度的“集体记忆”
“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构成了独特的识别、命名和交往文化,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和疾病、浩劫和磨难、变迁与融合……”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说,这些都是重要的“集体记忆”,理应时常“温故而知新”。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嘉善”二字,便与“地嘉人善”的乡风民俗有关。清朝光绪年间《嘉善县志》:“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另据史料记载,江南最早的慈善机构“同善会”,明万历年间在嘉善成立;同时期当地出版的《了凡四训》,则是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劝善文之一。
“既生长于为‘善\’之地,当深谙富足、平和、谦逊之可贵。延续到今天,老祖宗的基因还是有所遗传的。”作家边适曾这样回忆故乡。为了更好弘扬“地名文化”中的善元素,吸引年轻人秉持“行善”之念,今年8月,浙江省民政厅在嘉善拍摄了首部公益微电影。
又如舟山有地名“昌国县”。一个当时仅有几千人口的小岛,何以能够昌国?或许如今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副会长、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主任王建富告诉记者,王安石当年用寥寥数语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舟山“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可以昌壮国势焉”。就这样,他将建县问题上升到保护海上丝路安全和国家富强的战略高度。直到现在,“昌国”地名仍然存在于舟山的行政区划中,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铭记着舟山人的家国历史。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超过600年历史的江山古村落——聚居多为汪氏后裔,却取名“大陈村”。家喻户晓的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吟诵着此处地名的来历。
江山市地名办副主任曾慰介绍,迁居此处的汪氏祖先小名“大陈儿”,27岁时生母病故,父亲又娶庶母。悲愤交加之下,他便外出游学行医10余年,直至庶母90大寿,方回故里。庶母得知,亲自端出一碗寿面,下卧三只荷包蛋,寓意“见面有子”,方冰释团圆。
修复“地名”坐标
折射美丽家园的美好生活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乡愁,我会说,是村口的路碑,家门口的大树,溪边的水埠头……”在调研中,许多人的乡愁里,都有着鲜明的地名符号。“地以人传”——现代化的街镇日新月异,多元时尚的价值观碰撞着古老文明,有选择地修复一些“地名”坐标,并给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或是我们对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有益阐释。
江山保安村的“仙霞古道”贯通浙闽两省,全长120多公里。唐末黄巢起义军所辟,南宋变为官道。其上有“天设之雄关”仙霞关,抗倭名将郑成功曾于此驻守,亦是商贾、文人交往之地。
“曾闻战鼓惊天地,又看商贾喧华池”“几多繁华成往事,漫步老街牵遐思”。保安村原党支部书记管立腾说,“仙霞古道”作为一个地名坐标,内涵何其丰富。“修旧如故,原汁原味,这是我们开发此处作为特色旅游项目的初衷”。拾级而上,既见烽火年代的碑文城墙,又现和平年代的男耕女织,如今,这里还是许多年轻人户外活动的重要聚集地。
(新华社杭州10月12日电)
新闻推荐
18日、19日,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联手医疗机构发起“滴滴医生”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个城市,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医生”,距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