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来自原创公众号10日发布的《携程在手,说走就走不了》帖子,这两日迅速引起微信朋友圈甚至公众的广泛关注,文中投诉事件也激起众多网民的声声共鸣,涉及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再次得到热议。在线票务公司为何频频出现纰漏?在消费日益互联网化的时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消费者携程网出售违规票
记者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傅先生,傅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携程网购买了1月7日由东京飞往北京的机票,而7日到达机场时却被告知机票无效。傅先生随即联系日本航空驻中国公司,得到的回复却是“该机票是用英国航空公司的里程兑换的,在我值机前该机票被取消了。”
在联系携程客服之后,对方又提供了一张用名为石垣的人的积分兑换的机票,并要求他假装石垣的亲属以凭借积分乘机,无奈之下,傅先生只能重新买了张机票。
为此,傅先生被航空公司怀疑盗用他人积分。“此事不仅影响我的信誉,也可能让我留下不良记录。”傅先生很气愤地说。
业内人士积分兑票存猫腻
文章发出后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和“吐槽”,众多消费者表示文中现象并非个案,除携程网以外,其他互联网平台企业也出现类似情况。为何各大在线票务公司频频出现纰漏,让消费者“说走就走不了”?
携程网公关方面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技术原因,部分供应商从航空公司获得的特殊运价机票,并不需要录入GDS全球机票分销系统,因此携程无法实时监控到这些机票的票号状况,给一些供应商出售违规机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加入,加大了平台监管难度,同时其管理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通常,平台只能通过后台工作人员进行查验,否则很难发现积分票等“问题票”,而靠人工逐一查验的成本非常高,会大大削减利润。
一位熟悉积分兑票业务的票务代理告诉记者,积分兑票向来都是灰色地带。为了降低成本,票代通过航空公司或酒店的常旅客计划或积分促销获得积分,甚至直接购买积分,同时,即使有些航空公司规定积分兑票只能会员本人或其亲友使用,但实际上“亲友”身份难以界定,这就出现了牟利空间。
专家呼吁加强多方监管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认为,基于目前法律对于航空积分兑换的管理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出现倒卖积分的情况,只能依据航空公司与用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处理。一旦出现问题,航空公司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追究转让积分兑换权的用户的责任,而购买到积分票的乘客如果直接通过票代购买则可追究票代责任,如果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则可追究平台责任。
对此,赵占领、李超等业内专家表示,在具有很明确的监管条文的情况下,实体企业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时需要达成充分明确的协议和协商,以杜绝任何一方私下出现违规行为。在没有明确的监管条文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向监管部门备案,核心在于企业自律。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日本媒体近日曝出,安倍内阁要员、经济再生担当大臣兼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甘利明涉嫌为一家建筑公司“摆平”经济纠纷,收取后者现金贿赂。甘利明22日出面声称,自己没做违法的事,也不会辞职,将在一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