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我在兰州抗日宣传演剧八队工作。队上演职员30余名,来自天南地北,大半是年轻人,其中有两名从绥远转下来的日本战俘:一个叫畑山一郎,20余岁,在队上管理舞台灯光;另一个叫畑谷川,矮个儿,阴鸷沉默,管理演出道具。他俩互不交谈,也很少同我们说话,即使是工作上接触也只说明来意而已。
自“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屠杀我国同胞;特别是在敌人狂轰滥炸中,我亲眼所见那惨不忍睹的场景,更增长了我痛恨日寇的情绪。因此,对这两个日本人,我是仇恨和鄙视的。
偏巧,队长安排我跟畑山学灯光,我心里觉得怪不是滋味。
其后,排演多幕话剧《反间谍》,导演要求这个戏的灯光作特殊处理。当时灯光设备简陋,纯用白光照明。但畑山接受任务后,积极主动想办法,找替代用品,用一般颜料烘染玻璃纸,运作白光、色光的相互作用烘托场面气氛;改装放映灯作追光,突出主要人物心理深层的情绪变化。由于畑山对白光、色光交叉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这个戏的光色艺术效果。
畑山一郎,日本早稻田大学肄业生,读书时攻读过汉语,会说中国话,平时教我电工学、光学、舞台色彩学。他教我日语的同时,还给我介绍日本的当代文学,及日本著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久米正雄、川端康成等。
随着接触增多,我和畑山一郎交上朋友,聊天、游憩、坐茶馆也无所拘束。但我发现他习惯性地用手蘸茶水画一个少女的头像,每次画的都是同一个人。这件事引起我的兴趣,我不想问他,以免触起他惆怅的心事。我经历过类似的感情体验,当一个人的心境感到极为孤独的时候,对亲人的思念是一种苦涩的慰藉。畑山画的那个头像,也许是他对亲人发自肺腑的痛苦思念。
一次,在西北公路局演出,门卫知道他是日本人,对着他狠狠地骂,几乎揍他,经我们解释,他没受皮肉之苦。当晚问他:“门卫揍你,你怕不怕?”他难堪地笑笑说:“当时,我心里很难受。我理解他们是发泄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我是被迫入伍,来华的所见所闻,也使我深恨挑起这场侵略战争的日本军阀,不仅中国同胞惨受其苦,也使我们的人民吃尽苦头。因而被俘后,我即参加了反战同盟。”我说:“门卫不了解你,我们知道你反战了,把你当朋友,对你很友好。在中国过得惯吗,想不想家?”“想家,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可是,我自幼父母双亡,抚养我成人的叔父,出征前已去世。而今,故乡唯一的亲人,只有自小相爱的同学追川,不知今生还有缘相见否。”我闻之憬然,原来,他经常画的那个头像,即是他珍藏在心灵深处的追川。
聊天,勾起了他的乡愁,也引起我们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是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每个人都怀念着自己的姑娘,特别是故乡沦陷、流落异乡的朋友,他们尝够了乡愁的滋味,都盼望着早日结束战争,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与生死未卜的亲人团聚,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
1945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队上正在兰州抗建堂演出,当戏进入情节高潮,突然,有人惊呼:“日本投降了!”大家疑中求信,还没回过神来,欢呼声、鞭炮声铺天盖地而来,大家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涌向街头,尽情欢呼!我抓着畑山向台下跳,他下意识地拒绝我,我冲出门外,抢先买了一张号外,赫然的大标题灿烂夺目: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
这是难忘的一夜。
这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经历了长期抗战赢得的最后胜利;这是千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百万民众流血牺牲赢得的最后胜利。
夜深了。我激动的感情慢慢冷静深沉起来,开始思考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我回到那间穿风漏雨的大寝室,同事们三三两两自由结合尽兴而谈。我瞥见畑山沉默不语倚坐床头,趋前安慰他说:“我们胜利了,你可以回家了。”他语调酸涩地说:“我们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国民政府能让我回去?”“你,一定能回去。”我的话是何等的虚泛,但却使他感到一种微茫的希望。“假如,假如我能回去,我一定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牢牢记住:永远不许再发生这类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这仿佛是他的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难忘之夜,意味着战争结束。那些家在沦陷区、惨遭敌人蹂躏而流落他乡的朋友,如今故乡已从敌人手中夺回来的时候,回乡是他们感情上的最大补偿,今夜,他们怎能不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呢?
我也沉浸在凄凉的乡愁中,痴望着天边的烟月,望着巴山那边的故乡,不禁有“故乡如梦里,何日是归期”之感。
……
忽焉四十余载,如絮的回忆,自不免感慨萦回。观今忆昔,真有天渊之别。我的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知日本朋友畑山一郎是否回到他的樱花之国?如果他还健在,是否实践了他的誓言?
(选自《瓦砾诗文拾遗》)
新闻推荐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24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日本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国,没有资格对中方说三道四。有记者问,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称,他如果在东亚系列外长会期间能同王毅外长会晤,将谈及南海问题。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