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即农历五月初一,家住杨桥镇螺山村方墩组的张启春早早来到龙船屋,仔细检修着龙舟,不一会儿同组的刘世云和一群青年人也纷纷赶来,大家齐心协力将去年夺冠的“方墩舟”拖至东风湖做最后的试水,确保端午节龙舟比赛能够“万无一失”。(《安庆晚报》6月8日)
安庆赛龙舟、包粽子等端午民俗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不仅让人见识了传统文化张扬的力量,而且也增强了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
端午文化源远流长,其之所以一直为百姓所继承,靠的是传统节日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众所周知,端午节的龙舟与粽子,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表达对屈原“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之爱国操守的朴素情感寄托。只是,这些年伴随着消费主义的不断扩张,端午节似乎沦为一个“舌尖上的节日”、一场商业的盛宴,一些传统习俗被遗忘,一些传统仪式被抛弃,于是有人感叹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
安庆是一个文化味十分浓厚的城市,当下的端午,我们并不缺几个粽子,缺的是过节的全新理念和方式。于现代人而言,同样需要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的滋养与抚慰。所以说,用“文化节礼”来填补精神空白,在端午节这样的日子里理当得到更多的体现。
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离不开百姓的广泛参与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端午文化亦是如此。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习俗,继承传统文化,让博大精深的端午文化得以丰富展示;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让传统节俗变得更加浓香、节日文化活动更有活力。于此而言,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要“温故而知新”。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是家庭亲子教育,或是学校主题教育,还是全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可以把过端午同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在重温屈原的爱国情怀中培育爱国精神,在弘扬先贤的爱国情操中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可通过“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精心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龙舟竞渡、“邻里节”、包粽子比赛等各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人们对节日的记忆、认同和审美享受。
端午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要过出浓浓的文化味儿,就应将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日文化”,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追求。
新闻推荐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安徽有一批画家,终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不计名利。孙人浩就是这样一位画家。 孙人浩,字月汝,号黄山野栗,别号紫金道人。1943年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自幼酷爱诗书画,喜好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