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82岁的日本明仁天皇8日下午在视频讲话中表示,年龄的增加和体力衰退使其继续作为国家象征履行公务变得“困难”,流露出强烈的“生前退位”意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随后表示,将认真考虑明仁天皇视频讲话的内容。
谈话藏玄机
日本明仁天皇8日发表录播电视讲话,称自己年事已高,无法继续履行现行宪法规定的国事行为和作为国家和国民统合象征的公务行为,暗示“生前退位”,并希望得到民众的理解。
明仁在谈话中主要表明了四层意思。其一,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健康欠佳,难以继续像以往那样全身心履行宪法要求的“象征天皇”职责。其二,回顾在位28年来对天皇作为国家和国民统合象征的意义探索。其三,指出代替天皇视事的“摄政”不可行。其四,天皇衰老病亡对社会和皇室冲击很大,应该尽量减少皇位更替的冲击。因为受制于不能“干政”的宪法制约,明仁无法直接表明“生前退位”,但通过电视讲话,他的这一愿望已经清楚地表达给了日本社会。
日本近现代史上,天皇直接向国民“发声”迄今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裕仁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发表所谓“玉音放送”,承认战败投降。第二次是明仁天皇在2011年3月16日就“3·11”大地震发表电视讲话激励民众。这是第三次,且同步发布英文版本,足见其分量之重,决心之大。
出于“危机感”
明仁天皇年事渐高、健康欠佳、公务繁重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此次突然抛出“生前退位”的话题,恐怕是出于某种现实“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应与安倍政权的动向息息相关。
明仁的“危机感”正是缘于安倍自民党的“修宪”正在从纸面成为现实。2012年4月,自民党公布“日本国宪法修正草案”。草案中,至少有两点重大修正与明仁天皇的一贯信念和价值观相悖。一是草案删除了现行宪法第九条中“不拥有武力,不拥有交战权”的说法,提出要成立“国防军”,这对一直主张要深刻反省战争的明仁是很大冲击;二是草案中将天皇的地位提升到“元首”,这更与明仁在位28年来探索的与国民休戚与共的“象征天皇”定位背道而驰。
由于修宪必然会涉及“天皇”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明仁天皇借此谈话间接表明了自己维护宪法的态度。根据宫内厅发表的书面内容,明仁此次谈话冠名《关于象征履职的天皇陛下谈话》,特别强调了“象征”两字,这正是对坚持现行宪法“象征天皇”地位的一种委婉宣言。
明仁的另一层“危机感”来自安倍政权在皇室继承问题上的保守封闭立场。据日本媒体报道,安倍一直是女系天皇、“女性宫家”等制度创设的坚决反对者。今年2月,安倍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还坚称,男系继承体制才能维持安定的皇位继承。由于皇太子德仁没有男嗣,皇太子妃健康欠佳,日本一些保守势力颇有啧词,一些街头报刊也不时炒作所谓“宫斗”的流言蜚语。明仁天皇有意“生前退位”,可能也是担心自己身后皇位继承出现混乱。
和平主义倾向
明仁天皇1989年1月7日继位,是日本第125代天皇,年号“平成”。1959年,明仁与正田美智子结婚,是日本皇室成员首次与平民结婚,婚后育有二子一女,即皇太子德仁、秋筱宫文仁和清子内亲王(现黑田清子)。
新华社驻东京记者蓝建中说,如今,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首相还要到皇宫向天皇汇报工作。首相安倍晋三在历代首相中首次公开了向天皇汇报工作的照片。不过,明仁天皇似乎对安倍并不认可,一直没有在皇宫宴请安倍夫妇。
由于日本现行宪法禁止天皇介入政治性问题,天皇的表态一般都是很暧昧的,不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还是表示了自己的和平主义倾向。
(综合新华社)
新闻推荐
77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觉醒和顽强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