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先生的师兄在微信里发了一则消息:定于某月某日某时在某酒店为儿子举行婚礼,恭请全家参加。先生出差在外,将此微信转与我,让我代为出席婚礼。我讶然。我对先生说,居于同城,连一张请柬都不送来,哪怕做个电子请柬发到微信上,也比这样敷衍强啊。于是没好气地说:你微信红包转他,我也没空。最终碍于先生的面子,我还是去参加了婚礼,但早早就离场了。
我一直觉得,平淡的日子,寻常的生活,需要用一种仪式感来认同它,诠释它。它不但体现了做人的严谨与认真,修行与教养,更能让灵魂得到慰藉与升华,安妥与温暖。
先生曾在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结识了一个与他同龄姓高桥的工程师。离开日本以后,先生每年在元旦之际都能收到高桥自日本寄来的一张明信片,淡雅的色调,清新的芳香,用英文书写工整的祝福语。在每个飘着大雪的寒冷时刻,先生打开这张明信片时,嘴角不觉露出一丝浅笑,让我觉得,那句“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定在他的心头暖暖地萦绕。
今年的清明前夕,我回老家给外公外婆扫墓,那是外公的出生地,一座面朝长江的青山。踏着雨后的泥泞,沿着乡间小道走到山脚下。我屏住呼吸,心里默念道:外公外婆,恕孙女不孝,隔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们。随即上香、磕头。顿觉青山一片寂静,只有丝丝的风声拂过山林,远处不知谁家的纸幡在风中飘摇。我的内心一片寂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这些年心中缅怀的络路终于找到了打开它的钥匙。迢迢而来的祭拜,只在简单而沉默的磕头与上香中完成,但内心那份安宁与释然却漫溢了全身。
所以,仪式感不是刻意的矫揉造作,比如非要学古人“沐浴焚香,抚琴赏菊”,而是要学习那种在不堪的境况下,依然对生活热忱。仪式感也不是在你的爱情生活中拥有钻石与鲜花,而是在你辛劳时,有人为你洗手做羹汤,在你白发苍苍时,有人依然拄着拐杖与你一起看夕阳。
此刻,秋日的斜阳懒懒地洒在一条古老而宁静的小巷里,那个戴着老花镜,穿着蓝布大褂的老人,安静地坐在那儿,手握刻刀,慢慢地雕着玉章,金色的余晖笼罩了他的全身,如一幅千年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忽然想起了一个词:工匠精神。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仪式美跃然于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8月30日电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30日发表公告说,经DNA鉴定,27日在日本北海道钏路市海岸发现的女性遗体为中国失联公民。公告说,当地时间8月30日12时,札幌南警察署负责人向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