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在游学中实践“知行合一”暑假结束,外出游学的孩子们,带着开阔的视野和增长的见识归巢,为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几何时,游学成了寒暑假的标配。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带孩子游览名山大川,而是想方设法为旅行营造点“学术氛围”。近则来一趟名校之旅,排队几小时,走进985、211高等学府,让孩子立下“非某某名校不考”的豪言壮语;远则走出国门,交上一笔令人咋舌的费用,让孩子在异国他乡的夏令营,接受10多天的西式教育。
游学在现代文化中的形象,已经被约定俗成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环境里学习和游玩,既非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习,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寓教于乐。它的内容贯穿了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大中院校、社会机构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单位通力合作,面向国内外青少年,开设游学课程,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到人类不同文明的文化环境中去探访、并沉浸其中,通过亲自体验而学习和理解非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
近年来成为高频热词的暑期游学,其实不是新兴事物。早在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已有了游学之旅。“游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
当年你看《芈月传》时,肯定想不到那个整天像芈月“迷弟”一样说“月儿真美”的公子歇,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这些胆量和见识或许都是早年游学得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那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年代,游学就是获取信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古代的游士,一边寄情山水,一边拜师访友,在游学中实践着“知行合一”。
古代对游学的定义是神马,可能和现代人的想象大相径庭,记者翻查资料,看到有四类直观描写:游侠和儒生;从事游说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道“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说的就是苏秦张仪这样的专擅合纵连横的国嘴大咖;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的人;宴游与学习的人。泡泡饭局吃吃喝喝也算游学?《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里说的明白,“游学,游谓宴游,学谓讲学”。司马光都说是,别人就认了吧。
游学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分为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纵观历史,尽管历代对游学的政策不同,但游学现象在先秦到清朝的历代史料中仍有所记载。孔、孟、荀等大教育家都曾在周游列国中教育学生,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士人游学以结党盛行一时。西汉经学家郑玄也是“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对古时各大学派的教育家来说,周游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教育思想的方式之一。从史料来看,游学在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此后各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学的现象。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游学四方可能就成了一张镀金的名片,一旦拥有,风光得很。
辛亥革命后,曾掀起一阵热火朝天的留学热。在当时的年轻人看来,出国读书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做梦都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季羡林曾说:“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
当时留学并未大众化,只有少数家境优渥或资质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出国留学。留学的方式一般有两种:自费和公费。比较热门的留学国家有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苏联等。
这些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心态去大洋彼岸留学的年轻人,学成后,大多数会选择回国,到大学去做教授,或是到政府机构做官。相关数据统计,晚清和民国大约有20万留洋学生,回国率超过90%。
(综合)
制图/张体儒
新闻推荐
机器人“胡椒”身披袈裟。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日本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正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事业,现在就连主持丧葬服务的佛教僧徒都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据悉,在日本请佛教僧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