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国王与抒情诗》,光看这个书名,非常像是古代的寓言故事,其实它更像一本寓言性质的科幻小说。评论界主流观点将这本书定义为寓言式长篇小说,我觉得科幻的性质却是更重一些。
2050年,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宇文往户在颁奖典礼前一周自杀,他的年轻朋友黎普雷卷入这个谜团。谜底最终解开:宇文往户昔日的好友、事业伙伴、“意识共同体”的缔造者、“企鹅帝国”的“国王”设计了一切。他设计了宇文往户跟他分道扬镳之后的情感生活、抒情方式;设计了他会因持之以恒地为人类共同体创作的抒情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甚至设计了宇文往户的获奖感言。宇文往户察觉了这一切,他选择了自杀,以跳出“国王”设计好的人生流程。
小说中重要的关键词是“意识共同体”“意识晶体”等作者设定的未来世界出现的新名词。那时候,人类打开植入自己大脑的“意识晶体”,就可以把自己用感官捕捉到的一切连同自己的想法,上传给“意识共同体”,有权限的人可以查看这些“意识共同体”。这些都颇有科幻的色彩,但是又不同于《三体》那种以科学为基础推演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新技术影响的人类社会;也不像是《天意》那种只是用一个想象的桥段合理架构在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上,从而去解释历史事件。
所以,这本被誉为近几年来最无法定义的中国小说,因其浩瀚的想象力与预言性,在未出版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国王与抒情诗》是讲述了一个披着未来外衣的倒叙式“阴谋论”的故事,当然这个“未来外衣”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幻的成分,就是人工智能影响的人类文学创作。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十年前,就有民间高人制作的针对网络写作领域的“写作软件”,这种软件将现有掌握的小说数据分解并重新拼接,也能生产一些情节刻意的故事文本,虽然俗套却也可以一读。2016年3月,日本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了四部短篇小说,其中部分小说还通过了日本“星新一文学奖”初审,虽然最终并未获奖。最近微软人工智能小冰更“出版”了自己的诗集,看起来,人工智能写小说写诗歌早已不是什么神话。《国王与抒情诗》故事的核心,就是书写了人工智能影响文学创作的一幕。
书中设定的2050年人类社会看起来并不遥远,甚至你我可能还在人世,读起来像是在读取人类未来,更像在读取人类的隐藏秘密。相比三体文明的乌托邦式高度集权社会,《国王与抒情诗》似乎离我们更近,更可以触摸。也正因此,看到书中的纸葬厂,看到许多沉默的科学家在焚烧那些他们眼中不必要的文字书籍时,会有一种错觉——这可能也不是未来,而是过去,又或许,这不是过去和未来,而是现在。但不管人工智能能不能代替人类思考,甚至获得诺奖,我们都看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国王与抒情诗》中,他们影响了诗人的写作;而在现实社会中,聊天软件中仿佛机器人存在的女声或男声,时常排遣着人们的孤独寂寞,做向导并提供搜索帮助。
作者李宏伟说:“对于小说和虚构,我还抱有一种个人迷信:有那么一些未来,也许把它写出来,把它在某个平行空间普及了,也就规避了它在这个世界到来的可能。”看到这句话,会恍然想起让人毛骨悚然的“降维攻击”,宇宙清洁工将三维空间降至二维,从而毁灭地球文明。
相比这点,《国王与抒情诗》中的人类社会仍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它不仅讲述了显得严苛和冷酷的人类文明社会,更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人如何改变这一切。在书中,所有人都是怀抱着改变自己的态度,最终试图将文明改变,但这种努力真的有结果吗?文明的终极道德又是什么?这是故事之外,这本书正在叩问的。
新闻推荐
10月12日,在日本九州宫崎县与鹿儿岛县交界处,浓烟从新燃岳火山升起。新燃岳火山属于活火山,上一次喷发是在2011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