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人喜欢吃,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多是“美食家”,只要听说有好吃的就闻“味”而动,不辞辛苦,不怕路遥。我认识一对小夫妻,住在市南经常跑到城阳、黄岛去吃“特色”,两人去日本旅游景观为辅,主要目的是吃。网上功课做足,哪怕坐火车也要去满足食欲。这些年不少做餐饮的人能发财,关键有这样一批执着的“食客”。
好多人会吃,不一定会做。著名作家汪曾祺喜欢吃,但自己更会做。他烧的菜精致可口,是一般饭店难以吃到的风味。这是货真价实的“美食家”。当然这可能是例外,更多的人还是以品尝为胜,评头论足可以,真下手就心余力拙了。不过品尝学问也是很大的,一口菜入口马上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这也是“大家”。小说《美食家》的作者陆文夫就是这方面的专才,他去饭店做客,厨师都不敢轻易下厨。
其实大多数人好吃只是味觉的需要,换句话说有些“嘴馋”。归结起来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好了,有能力有条件充当“美食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可就没这个福气了。那时别说去酒店、饭店,就连在家吃顿红烧肉也是很奢侈的改善。记得上大学时同宿舍的人到市场买几斤毛蛤蜊用水煮熟,喝着“鲜汤”吃个馒头就是很美味的伙食了。现在这种日子说给年轻人听没人信,也不会信:满街到处是挂着各种招牌的酒店、饭店,怎么可能?
喜欢吃是好事。民以食为天,天下美味佳肴就是为人而备的。自古到今,从中到外,一代又一代,别的可以放任不管,唯独“吃”不能放弃,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吃的研究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健康需要。现在的“美食家”怎么有营养怎么吃,怎么有利于吸收消化怎么来,跟过去“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有天壤之别。这是进步,是升华,更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吃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文化、风情、时尚甚至是生活态度。东西不同,南北不一,更不要说中外有别了。然而无论怎样千差万别,有滋有味是必须的。因为大千世界虽然是平淡的,但生活本身却有着浓浓的令人充满期望和信心的美好滋味。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5月23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最近研发了可抑制与帕金森病相关蛋白质蓄积的新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