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大学将文科变成成功励志学,将理科变成职业技能学,在市场需求的幌子下,新兴专业纷纷冒头;在就业大棒的指挥下,考研、考公、考证、英语热等持续高烧。大学被顺理成章地推为“获得谋生技能的地方”。
即便如此,就业问题严峻不减,毕业生越来越困惑,考研大军愈发强势。各种专业伤不起版本中最大的“伤不起”仍然是找工作。
清醒者疾呼大学精神丧失、独立自由思想被践踏。这并不能阻挡学校、学生纷纷选择在一条非自我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大学一度是那么庄严而美好的词汇,是全社会有志青年向往的美好圣地。
大学带给人的联想 ,总是包括:精神家园、学术阵地、自由风气、开放前沿、风华正茂、天之骄子等等。
从苏格拉底的大学理念传承至今 ,人们一定没想到 ,到当下的中国 ,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会成为她饱受诟病的一大原因。
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最终就业应该被大学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最初的计算机、英语热到后来的小语种、偏门专业热,一切都被“就业”指挥着。哲学?历史?文学?学完出来能做什么呢?在大学扩招,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当下,学得一份技能才是将来保障饭碗的重要出路。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论述德与才的关系时这样讲述:如果把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分为德、才、术的话,知识和技术是最低层次,才能、才华是第二层次,品德、操守是最高层次。将“德”和“才”的组合关系,其中,无德有才”的人对社会的危险最大。
事实上,在大学创立之初,她的职责是培育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独立个体,为理性的国家培育合法的公民。
70年前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曾说,大学“确乎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大学生“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严格的自然科学的认识倒是比较次要”。
然而今日的中国大学校园,充斥着各种考证热、疯狂英语热。他们中不乏“斗士”,为了使自己的英语或政治从59分提高到60分,他们可以两年不就业窝在地下室专研,他们有强烈的自信、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选择在一条非自我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无论外界有识之人如何强调,大学不该是培养工具的场所,不该是行政的官场,不该是交易的市场,然而一切都无法阻挡大学在朝着畸变的方向疾驰。
假设梅校长今日还活着,估计拿这种狂热的现象也没办法。学生们有一个理所应当的理由,那便是:我们要就业,要生存。在这个毫无破绽的理由下,大学被顺理成章地推为“获得谋生技能的地方”。
当众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发现自己专业所学依然无法令自己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时,大学文凭被真正扔入垃圾桶,万人唾骂。人们疾呼中国大学精神的丧失,天之骄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沦为三流学生教育基地。
人们记起我们曾经也有过大学精神,胡适时期的北大、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今日的大学为何与之差距甚大。
“一年在校300天,有298天是麻木地学习、考试、考证,其余两天‘愤青 ’,于是借助网络或者宿舍聊天发泄一下,然后又回归麻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描述当下大学生的段子。
于是,在缺乏独立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大学校园,理工科的培养走向职业技术化,文科生的培养则更像成功学励志。
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当各种专业伤不起版本在网络疯转,人们发现就业仍然是所有专业中的最大“伤不起”。
新闻推荐
一工人坠落9米深井 ■腰背重伤动弹不得 ,井底积水有淹过头顶危险■消防、医务人员生死营救1个多小时 ,成功将其救出
消防队员在桩基井内营救受伤工人受伤男子被救出深井后医务人员当即对其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