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生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城乡一体化蓝皮书》,称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现象,部分打工者进城遗留下来的乡村企业土地闲置率高达55%以上。与此同时,由于社保、安置等保障措施不到位,部分进城农民要求迁回农村,出现了“拒城镇化”现象。相对于土地的大量占用,我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和产业增长并没有相应地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许多地区存在大量的“空心镇、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配置不经济、集中度不高现象明显。(12月9日《北京晨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青壮年出来打工、村里只剩妇孺的“空心村”,土地应该不会损失掉,起码应该可以耕种。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据我在农村老家看到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建立的大量乡镇企业,虽经私有化改制等许多变迁,但现在大部分都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这些半死不活的小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退不出来。现在,很多农村主要公路两边,两村之间几里路,几乎已看不到庄稼,全被各种各样的小企业所占,而且仅从外表也能看出,其中没有一家很景气的。
占了这么多耕地,当地农民应该很心疼,可在那些“空心村”里,老百姓的态度却是出奇冷漠。原因很简单,别说妇孺种地困难,就是不困难,种地也赚不到钱。所以耕地占与不占,都与最底层的农民关系不大。如此凋敝的农村,农民为什么还要“拒城镇化”?原因在于尽管土地在一家一户的农民手中还很难致富,却是农民的最后依靠———在无法融入城市或不能享受真正市民待遇的情况下,一个“农民身份”,起码可以在老家依靠养命的土地来维持生活。如果遇上招商引资、规模化发展而使土地升值,还有可能获得意外利益。
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浪费惊人同时存在,这是我国土地利用上的结构性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对土地的统筹利用能力太弱,招商引资上项目,基本都实行层层指标下压,开发区都办到了乡镇一级,有人看政绩,没人管浪费,导致小小村官都对土地具有很大支配权,风光时少数人得利,烂尾时找不到谁来负责。
二是政府的规划意识太弱,这一届不管下一届,一届官员一个令,再加上“不动工程,难以搞活”的潜规则,在土地上滥设名目搞工程,只求获取杀鸡取卵之利,生活中同样比比皆是。
农民拒绝城镇化,主要缘于我们的城镇化含金量太低。而提高城镇化含金量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城乡一体化思路,把土地利用的统筹级别日益提高,减少低层次的招商引资,逐渐用以“业”带城,来取代低层次的占地“造”城。
新闻推荐
记者从甘肃省正宁县法院获悉,20日下午,正宁“11·16”特大校车事故开庭宣判,事故幼儿园董事长李军刚以交通肇事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7年。201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