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有人欢喜有人忧。不用说,也知道谁人欢喜,可偏偏还有人想要夺去这份难得的欢喜。笔者家有五龄童,正上幼儿园大班。前日,浏览儿子班级的QQ群,被众家长一席对话所吸引。
先是有人发问,城关区哪家假期学前班好?紧接着便有家长回答某地不错——又能教孩子学东西,又能管餐食,收费也算合理。又问学什么,答曰学英语、绘画、算术等等。稍后又来一家长说,自己的小孩在某处学英语,用的洪恩教材,老师教的挺好。再其后,原本“潜水”的家长们纷纷探头“冒泡”,这个说自己的孩子在学围棋、那个说孩子学习舞蹈、有的学了英语的还想再学钢琴、有的周六画画还想在周天再学个书法……大家伙说得起劲儿,甚至还约好要联合组团去某几处给孩子们报班。望着群相册里那些稚嫩、天真的面孔,笔者忍不住敲下了几个字“孩子们会不会很累?”按下回车键后,电脑像是死机了,屏幕一片清净。
略显漫长的几分钟过后,对话框再度活跃。有位妈妈回应,“我也觉得孩子挺可怜,还没上学,小小的身子就得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赶课。”又有爸爸写到,“我是不愿看孩子那么累,连个休息日都没有。可是,我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引来一片此起彼伏的赞同,而藏在那赞同背后的,却是一张张迷茫、困惑、无奈又不甘心的脸。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相信这句话曾经或正在刺痛并刺激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父母的心。就因为这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好像无时无处都存在的所谓“起跑线”,误导了多少国人,让多少家庭、多少父母失去了应有的欢乐,让多少孩子的童年在沉重、忙碌与压力中逝去?可是,有谁能真正解释得清,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
很多人都知道,过去,中国科技大学、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都曾经办过培养所谓神童、天才的“少年班”,可近些年,除中科大仍限量招生外,其余均已停办。深究其原因,就是发现这种早龄、低龄的专业化教学存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倾向,背离了人才成长和教育的客观规律,早年经特殊培养的“天才”终成大器者寥寥,“天才培养”光鲜的外衣难掩其扼杀人才的本质。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说,“我可没指望孩子成为神童、天才,也不奢望他上什么‘少年班\’。只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我仅仅希望他多学些本事,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别被社会所淘汰。”是啊,激烈的社会竞争——或许这才是家长们心中的那条“起跑线”。
可是,别忘了,孩子还小,人生的路还长——这赛程既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百米冲刺,比拼的更不仅仅是学习,而是一场终其一生的马拉松,马拉松赛场上,一起跑便拼尽全力的人注定当不了冠军。过早、过重的技术装备只会压垮他们稚嫩的身躯,禁锢他们丰富的想象,约束和固化他们的思维模式及行动方式。因此,赢在起跑线上的人,输掉的也可能是整个人生。
今后的人生赛程里,孩子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平庸还是辉煌,谁都无法预言也不能承诺,所以,请家长们暂时抹去心中的那条“起跑线”,但也不要因此走向另一个误区——对孩子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至少在现阶段,我们还是能教孩子学些什么,为孩子做点儿什么的——那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成长、温馨幸福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阳光乐观、诚实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健康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再有就是要拥有健康的好身体,这些才是帮助孩子赢得未来、战胜困难的法宝,老祖宗早就说过了,“有道无术,术尚可学;有术无道,止于术”。拥有了这些好的基础和素质,储备知识、学好本领、掌握技术、领悟人生真谛那不过是迟早的事。而对于孩子而言,收获欢乐、健康成长也将是他们在童年这一热身赛段里获得的最佳成绩。
新闻推荐
日本警察厅10日发布统计,全国自杀人数连续14年超过3万。警察厅在一份初步报告中说,日本去年发生自杀案30513起,比2010年减少3.7%,是日本自杀人数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