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眼里不仅仅意味着“休息”和“放假”,它更多地体现和展现着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团圆祥和的佳节气氛、恋家恋乡的乡土情结。从除夕日到正月初六,人们走亲访友,欢聚娱乐,大家一起吃美味、饮好酒、唱欢歌、舞喜悦、话情谊,春节过得欢欢喜喜、热热闹闹。长假一过,初七开始上班,人们就进入了“后春节”时期。但是,许多人仍沉浸在春节期间的气氛中,对惯常的工作和生活感到焦虑不安、烦躁郁闷、食欲不振等。更有甚者,一上班就盼着下班,周一就盼周末,上班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工作。其实,这都是许多人在春节长假之后通常会出现的各种生理表现。
医生和心理学家把人们在假后出现的焦虑不安、烦躁郁闷、食欲不振等许多生理表现称为“节后综合征”。“节后综合征”虽然是一种较普遍的状态,但是,如果不及时调整,不积极进行自我干预,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可能会由“节后综合征”这种亚健康状态,发展成为相关生理和心理疾病从而影响身心健康。“节后综合征”不容小觑!
春节期间,人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从身体到心灵得到休息,忙于走访、玩乐、应酬等各种春节“事务”中,短时间内的过度娱乐、吃喝、饮酒等导致生活规律被打破,生物钟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等,从而出现“节后综合征”。如何缓解呢?一句话:及时调整,早入状态。具体说来,一是及时调整生物钟。做到节后娱乐应酬合理安排、有所节制。及时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早进入晚早睡晨早起,起居按时有序的状态;二是及时调整饮食。节后首先要及时从“饮食无点”的状态调整到按规律饮食的状态上来,确保按时一日三餐。然后饮食中多吃清淡的食物。另外戒烟限酒。通过及时的饮食调整,保护和恢复肠胃功能,让饮食及早进入正常状态,让肠胃及早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三是及时调整心理。假期结束前要及时调整心理,放松心情,静心思考节后该做的工作、该办的事,将心理尽快调整到有利于干好工作的状态上来;四是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适量运动。运动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节后要及时从一些舒缓的运动起步逐步加强运动,让身心“动”起来,进入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充满活力的状态之中。
新闻推荐
【新华网辽宁丹东2月16日体育电】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16日一审宣判一批涉足球系列犯罪案件。黄俊杰、陆俊、万大雪、周伟新等4人分别被判3年6个月至7年不等的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