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仍然需要“雷锋”
《新京报》: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矛盾,直接指向了雷锋精神的对立面。如果没有一种道德坚守,我们也有可能遭遇更多的“官司”、面对更多的纠结、不敢伸手或者不愿伸手。这个时候与其说我们需要雷锋,不如说我们自己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因此,即便人们所读到的雷锋,可能有不同特质,但数十年来彰显的雷锋精神的本质,和今天“雷锋传人”的真情,则是一致的。
学雷锋需构建存在环境
《北京晨报》:近些年来,在社会上,人们也看到了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这让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空气开始变得越来越稀薄,也让善良的人们在向他人伸出援手之前,不得不下意识地思忖个人得失。幸运的是,这个时代依然不乏雷锋精神温暖着我们,使得社会中冷漠、旁观和不信任的空气得以净化。正如树苗需要肥沃的土壤,雷锋精神也只有在崇尚奉献、尊重美德、彼此信任的社会氛围之中才能发扬光大。
将无形的日记刻在心里
人民网:践行雷锋精神一是需要更多的载体,二是需要更多的行动者。续写雷锋日记,记录下身边感动的人和事、参与道德实践的体会和感悟、对不良现象的批评与反思,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通过日志这一载体,广大青少年可以将零星的记忆、琐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一种长期的牢固记忆。周而复始,文明符号不断累积,价值观念不断强化,雷锋精神便在人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新华网:在聚光灯之外,在众人瞩目之外,在“小众”氛围里,在独处的时候,怎样做善事做好事,更能更透彻地看到一个人的品格。事实也即如此。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更多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凡人善举,才是主流的状态。默默无闻地做善事,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只需要乐观的精神。雷锋就是在工作、生活的点滴之中生长出伟大的精神品格。
关键是让雷锋精神回归本质
《中国青年报》:湖南开展的“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可以看作是一次好的契机,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营造学雷锋的氛围。如果能够将活动的内容与实际行动高度结合,使“续写《雷锋日记》”不单单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贯彻于行动之中,那么百万学生学雷锋的意义就会彰显出最大的价值,引导舆论热潮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并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学雷锋的行列之中。只有让雷锋精神回归本质,它才可能被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照耀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是同一束光
《中国青年报》:在又一次提起雷锋之际,我们愿不厌其烦地提醒读者,在中国本土内生的“雷锋精神”,和传自国外并引发诸多共鸣的“志愿精神”,其实是重合的。它们本质上都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都认可和鼓舞的助人精神,照耀它们的是同一束光。在今天学习雷锋,就是要做一名有志愿精神的公民,拒绝对他人的危急袖手旁观。同样,我们也认为,遍及全国的志愿者行动和义工组织,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个人,也许都不是以雷锋的名义,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学雷锋”活动的要义。
雷锋精神应“去新”和“提纯”
《法制日报》:近日,不断有人在网上探讨“给雷锋精神赋予新内涵”的话题。其实,在“概念雷锋”不断被人质疑的今天,雷锋精神的内涵,恰恰需要一个“去新”和“提纯”的努力。因为片面求“新”,很容易让雷锋精神被打扮、被修饰,容易被人依据不同的人文气候,作出变幻不定的解读。正因为此,才更应该把雷锋精神放在传统美德与普适价值观的结合点上,从人性化视角,进行一番能够历久弥新、更能被人普遍接受的“提纯”。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人民日报》: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雷锋的召唤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
让我们记住雷锋精神的本色
新华网:那种对于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对于工作的无比认真、对于他人的无比热情,乃是雷锋精神的本色,也是雷锋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的品质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当中,又被雷锋一次次擦亮;这些宝贵的品质深藏在国人向善的内心,在今天同样不可或缺。放眼寰球,中国人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越来越需要成熟的国民心态、专业的职业素养,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来滋润焦渴的心灵。让我们记住雷锋精神的本色,记住整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新闻推荐
近日,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对媒体表示,自己不赞成对“致癌牛奶”等过度炒作。针对去年年底有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超标一事,高鸿宾称,此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