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14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刊载报道《雷锋,理想的红色普通中国人》。彼时,正值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学雷锋浪潮。
“有趣之处在于,雷锋并不是一位戏剧化的英雄。他没有什么壮举,只是普通的部队班长,农民出身,22岁时在一场交通事故中死去。”西方媒体敏锐地预见了雷锋成为“平凡偶像”的潜力,“可能是所有英雄人物中最没有‘英雄气概\’的”,却因而深入人心,因而广为传播。
“打开任意一张中国报纸,你都能毫不费力地发现一堆灼热的来信,诉说学习雷锋对自己帮助良多。
——1964年11月1日《纽约时报》
上世纪60年代,针对雷锋的出现,外媒的观察集中在新中国对旧中国“国民性”的改造上。“如果中国人想团结一致,他们就要学会互相帮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关心亲朋好友。”《纽约时报》记者雅克·马库斯在1964年的这篇报道中写道。这一天的《纽约时报》,还不惜篇幅地刊出八幅“雷锋故事”连环画,介绍了雷锋的出生、成长、助人,包括原汁原味的中文图片说明;并极为鲜见地从“雷锋日记”里摘选了多句“雷锋的话”,译为英文,包括中国人所熟知的“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不强调雷锋精神,那人们很可能不再愿意做好事。甚至当有人落水时,也可能无人相助,除非有物质报酬。”
——1990年2月27日《纽约时报》采访雷锋的堂兄、时任湖南雷锋纪念馆馆长的雷孟宣,雷说。
时代延绵至今,“雷锋”已经成为进入日常语汇体系的象征。“雷锋精神”,也不再仅仅系于雷锋一人。在1998年《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从雷锋到李素丽的50位道德模范的画像竖立街边。
——今年67岁的美国人盖伊·里德,在1991年所写的博士论文 《中国的雷锋现象》中写道:“这位普通战士,恰恰是由于普通,由于无关权势或力量或美貌,所以有了跨越时代的可延续性……”
新闻推荐
3月14日7时50分,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阿峨村委会马家寨村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一间歇性精神病人发病,用锄头、砖头打砸,致5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恶性案件。死者中,有2人系嫌疑人的父母,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