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上班族喜欢前一天晚上做好次日的午饭,第二天带到办公室吃。近日,网上一条名为“吃隔夜饭菜患胃癌风险高出3.6倍”的微博,让“带饭族”忐忑不安。该微博称,隔夜菜煮熟后放置时间很久,在细菌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有致癌作用,加热也不能去除。
对此,医学专家指出,不能直接说是中午带饭导致了胃癌的发生,也可能跟容器有关系,但是胃癌发生的确跟饮食习惯、饮食成分密切相关。
A
隔夜饭会增加胃癌风险
近日有媒体刊发报道《胃癌,缘何青睐年轻女性》。其中,医生推测“工作压力大、中午带饭或是年轻女性胃癌诱因”是能够成立的,这是从健康饮食的角度提醒年轻白领少吃隔夜饭。但目前尚无统计学资料证明“隔夜饭致胃病高过3.6倍”的说法。
因为隔夜菜煮熟后放置时间很久,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便会还原成亚硝酸盐,有致癌作用,加热也不能去除。同时,一些油炸、腌制或隔夜食物中会存在致癌物质,已经损伤和被破坏胃黏膜再接触这些物质后,很有可能引起病变,导致胃癌。
但很多女白领们都喜欢中午带饭,这些饭菜存放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上述的标准;因为工作忙,经常懒得煮饭,或者煮一顿吃几顿,而且晚餐时间不固定,工作压力过大,经常加班等,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胃癌发生的原因。
B
蔬菜别剩24小时以上
“剩菜不能隔夜,会有毒。”“剩菜营养素会严重损失,吃了也没好处。”老百姓对于剩菜的说法也各种各样。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范志红教授看来,“剩菜是否能吃,要看剩的是什么,剩了多久,在什么条件下储藏,重新加热是什么条件,实在没法用一句话来概括是否能吃的问题。”范教授认为,首先要把剩菜分成两类:一是蔬菜,二是鱼肉和豆制品。“说隔夜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是蔬菜。因为蔬菜中含有较高水平的亚硝酸盐,在存放过程中因细菌活动可能逐渐转变成有毒的亚硝酸盐。不过,如果仅仅是在冰箱中放一夜,这种亚硝酸盐的上升还远远到不了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程度。”“鱼肉和豆制品只有微生物繁殖的问题,亚硝酸盐的问题基本上无需考虑。鱼肉和豆制品相比,豆制品更容易腐败。它们的共同麻烦是可能繁殖危险致病菌,比如恐怖的肉毒梭菌。”
C
胃癌”瞄“上年轻人
有专家表示说,过去,胃癌以45岁以上人群居多,现在有很多35岁左右的,还有不少20多岁甚至更年轻的患者。胃癌为何“瞄”上年轻人?绝对不是“隔夜饭”这个单一诱因能够解释的,环境污染、人种、遗传因素及年轻人不良的饮食嗜好、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等都逃不脱嫌疑。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很多白领几乎是拼命学习和工作,精神上长期处于持续应急状态,这会反馈性地诱发胃部疾患;学习、工作或感情遭受挫折后,焦虑也会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进而导致消化功能障碍、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久而久之诱发胃癌;此外,喜欢熬夜上网泡吧、饮食不规律、过量吸烟、酗酒、常喝冰冻碳酸饮料,都可能诱发胃癌。
除了这些带饭族外,还有一些市民也有剩的隔夜菜热热吃的习惯,其实这样做一点也不见得节省。吃剩的菜通常被多双筷子触碰过,菜里的唾液会导致菜变质,甚至霉变。
D
怎样带饭最健康
有专家表示,其实中午带饭菜只要得当,就可以预防胃癌了,首先要记住以下原则:素菜别带绿叶菜,带菌菇类;荤菜别带海鲜,带牛鸡肉;饭盒最好是瓷质或玻璃材料。
绿叶类蔬菜,尤其是青菜、菠菜和韭菜,放久后会产生亚硝酸,对健康有害;蔬菜类还是尽量带像藕、土豆、萝卜、香菇等,当然菌菇类蔬菜是比较好的选择。蔬菜沙拉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蔬菜洗净,不经过烧煮生吃,既新鲜也营养价值最高。
虽然鱼肉和虾肉能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但也最好不选。一方面鱼和海鲜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另一方面,经过微波炉加热的鱼和海鲜,很难保持原有色香味,外相会影响食欲。
至于饭盒,食品专家建议,瓷器保鲜盒是首选,瓷器耐高温,陶成分天然,比较安全。如果瓷器的没有,那么玻璃材料的饭盒也可以。如果是塑料盒,必须选微波炉专用的。 (据大洋网)
胃癌并不可怕饮食习惯是关键
专家提醒,大家也不需要谈癌色变,胃癌并不可怕,早期发现也是可以治疗的。但是,相对来说,预防比治疗更加关键,主要有以下四点:
1、少吃或不吃腌菜。腌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适宜酸度或细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所以食品要新鲜,提倡冰箱冷藏。
2、不吃或少吃烟熏和油煎食物。熏鱼和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油炸、烘烤、烧焦食物和重复使用的高温食油中也含有此类致癌物质,应尽量少食用。
3、不吃霉变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发霉变质的食品,霉变是由污染霉菌所引起,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强的致癌物质。
4、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若饮食不定时定量、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烫,对胃是一个损伤性的刺激,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食盐摄入量大,进餐时好生闷气与胃癌也有关系。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腐败等行为。网民对此叫好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一个怪现象:上有10余个国家部委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