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志愿者,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 本报记者走进西湖街道倾听志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来源:兰州日报 2012-05-10 23:53   https://www.yybnet.net/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本期“党报热线进社区”活动在歌声中拉开帷幕。活动中,记者也多角度体验了一回社区志愿者工作。社区“小事儿”,一件件看似细小,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志愿者们一坚持就是许多个年头……

现场座谈——

志愿者是践行善举的主力

提起西湖街道,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街道的“民情流水线”工程,这一便民工程自从成立以来给市民带来许多实惠与帮助。而在这一惠民工程中,就有许多志愿者日复一日无私的奉献与付出。在现场的座谈中,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首先简要介绍了民情工程进展情况,紧接着相关的志愿者踊跃发言,介绍了自己的志愿活动,同时也抒发了对于“凡人善举、和你一起”系列活动的感受。

“我们做的都是太普通的小事,是街道的各种公益组织、公益活动将我们聚集在了一起,我们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真的很微不足道,尤其是最近看了媒体报道的一个个‘凡人善举\’之后,我们更觉得自己做的太有限,今后还需要更加用心,用心用爱践行凡人善举的真谛。”街道建工中街社区的楼院长张梅在座谈会上由衷的感叹道。

社区志愿者和居民的发言热情踊跃,也感染了建工中街的社区主任张炜,他说:“西湖街道和街道内的各个社区在爱心公益、凡人善举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长期性的,虽然许多事情比较琐碎,但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用自己的真心、耐心完成着每一项工作,真正做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比如,辖区有许多双职工,每天下午四点半孩子放学了,家长正忙着工作没办法接孩子,针对这一情况,街道特意组织在这个时段有时间的志愿者组成了‘四点半工程\’志愿者服务团队,每天四点半把孩子们接到社区,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孩子们画画。而这样的爱心公益活动和志愿者团队在街道不胜枚举,比如:夕阳乐餐厅的助老员、红领巾飘扬儿童志愿者团队、社区五老志愿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志愿服务,让社区变得更加温暖和谐。他们用实践证明,基层组织是践行和倡导凡人善举的最朴实的存在和最中坚的力量。”

让善意在城市传播,让爱意温暖你我。西湖街道建工中街书记巨有魁深有感触地说,凡人善举不仅仅树起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新标杆,也开创了街道“小社区大家庭”的新局面。

记者体验——

“小事”虽小做起来可不简单

座谈会后的第二天,记者和本报的几位志愿者开始了此次“凡人善举”进社区的一个特别环节:记者体验志愿者们的日常志愿行动。早晨八点,记者首先跟着建工中街社区87岁的老人,坚持20年义务绿化的赵常春,开始了他今天的花草种植和养护。在滨河路上,记者如约见到了赵常春老人,听着他爽朗的笑声,看着他矫健的步伐,你很难把他与耄耋之年的老人联系起来。赵老告诉记者,他坚持义务种花种树已经20多年了,曾经就在自己居住的院子周边种,现在院子里统一绿化了,他就来黄河边种,7年多,他在黄河边废弃的空地上种出了五六个“小花园”。“我每天早晨都会来黄河边看看这些花草,除除草,浇浇水什么的。”说话间,赵老向记者展示着他的工具包,锄子、铲子,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当记者提出也要加入到赵老今天种花的劳动之中来时,赵老交给了记者一个最简单的任务,就是从黄河中提水来给花草浇上。“浇水有什么难的?”一边说着,记者就拿起了水桶跑到了黄河边,打好了水,向台阶上方的花坛走去,可是这一桶水,提着提着就越来越重,费了好一番力气记者才从黄河边把水提到了花坛附近,刚准备拿起桶子一股脑的将水倒进花坛,赵老阻拦住了记者:“这个刺梅花浇水要缓缓的,要不.伤了根就不会好好长了。”浇水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啊?看来要好好了解一番,记者详细的听了赵老的“教导”,才开始重新给花草浇起水来。“一桶、两桶、三桶……”浇了几桶水后,记者感觉两只胳膊重重的,脚步也慢了下来。接着记者又在赵老的“指导”下,帮花坛里的花草锄了杂草、忙前忙后将近一个小时,记者已是满头大汗,手脚也不听使唤了。在回去的路上,记者不由的感叹道,这维护花草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赵常春老人虽然已经87岁,却日日坚持,想到这里,记者”对他的敬佩不由得又增加了几分。

结束了早晨的体验,记者又开始了当天的第二站:做社区四点半工程的义务志愿者。“四点半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在小学生四点半放学后,将无人接管的孩子接到社区,然后看着他们做作业,还要适时的带着他们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下午四点十分,记者和建工中街社区的综治员先把孩子们接到了社区。记者“管教”孩子的角色正式开始了。“同学们,我们先开始写作业吧!”孩子们还算听话,都开始写起作业来。记者刚以为松了一口气,突然一个小男孩喊道:“阿姨,我有一道题不会。”于是记者走向了小男孩的桌前,给他讲解起习题来。刚给小男孩讲解完,另一个小姑娘又呼唤起来,走到她桌前,对着她的习题看了半天,记者也没有想到解答的方法。“我用X给你解答这道题吧!”“X是什么,我们没有学过啊!不能用的。”小姑娘说道。看着眼前的习题,记者虽然知道答案,一时间却很难想出用简单的方法来解答。最后认真温习了小学生的课本,才将这道习题解答清楚。

忙前忙后将近一个小时,孩子们的作业基本写完了。到了娱乐时间,记者带着孩子们做“红灯绿灯小白灯”的游戏。在游戏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直到下午6点半,最后一个孩子才被家长接走。虽然只是短短两个小时的体验,但记者却由衷的感受到做一名四点半工程的志愿者,每天面对这些古灵精怪的“小鬼”,着实不是那么容易。

晚上七点,记者结束了这一天在社区的志愿者体验活动,整个人感觉非常劳累。想想平时,志愿者们将这些日常的志愿行为一坚持就是多年,他们真不容易,而他们口中的“普通的小事”,说起来普通,做起来很不普通啊!但是记者也感受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虽然很累,内心却有种很充实的快乐,尤其是看到被帮助者的笑容时,看到志愿活动取得成果时,那种从心底迸发出的快乐,让自己感觉很充实。

记者“走家串户”感受社区好人好事

在好人见面座谈会上,记者倾听了西湖街道社区“好人”和志愿者团队的故事,之后又分别走访了这些志愿者团队和“好人”,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了这个街道社区的“凡人善举”。志愿服务: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

在西湖街道建工中街社区,每周二下午都会安排街道辖区内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待群众,为此,社区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民情接待室。接待四年以来,“两代表一委员”着实的解决了许多居民的烦心事。

巨有魁是建工中街社区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群众反映的问题大多是些邻里之间的琐碎事情,也有部分社会共性问题。对于那些琐碎小事,都能当场答复,妥善解决处理,对于那些共性问题,他就需要逐级上报,申请转办,代表和委员们还可以上交提案。同时一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光凭一方力量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说起化解矛盾的经历,有一次让巨有魁印象很深。辖区内的一位住户向他反映楼上养狗的问题,这位住户说楼上养狗的住户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单元好几家住户的正常生活,晚上吵得根本睡不着觉。为了解实际情况,巨有魁就和社区民警实地查看了情况,刚进房门,眼前的一幕就把巨有魁吓了一跳,阳台上一个铁笼子,里面养着三条大烈性犬。巨有魁对养狗的住户进行了耐心的劝导,但狗主人依然爱狗心切,不肯处理,最后巨有魁想出了一个方法——社区帮助养狗人在晏家坪找到了一个养狗的场所,养狗人也欣然同意把狗转移到晏家坪,白天他到晏家坪照看狗,晚上回家睡觉。其他的住户也对社区的工作拍手称赞,说“民情接待不是虚套套,能实打实地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巨有魁只是西湖街道众多代表委员之中的一个,每周,街道都会安排不同等级的代表委员到社区中倾听民声,助民解忧。这一制度实施四年来,为居民解决了很多事情,让居民不但心里温暖,更是体会到了街道和社区切实为民排忧解难的决心。

黄英杰:关爱邻里的贴心大爷

坐在记者眼前的老人面带微笑,虽然头发有些花白,却显得精神矍铄,这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西湖街道建工中街社区的居民黄英杰。今年81岁的黄英杰告诉记者,他幼年时在西安参军,后来转战到四川,1950年参加了解放广源的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63年来到兰州市建工局担任经理一职。如今他已退休,但仍闲不下来。2011年3月份,建工中街社区楼院支部成立。黄英杰就主动担任5栋小区16个单元的楼院党支部书记,在楼院中,群众有什么事都乐意找这位“贴心大爷”,而他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大家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问及社区群众为何会把他称作贴心人时,“只要我有力量能为群众做些事情,我就会义无返顾地去做。在我眼里,为社区群众做事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黄英杰这样说。闲暇时的黄英杰,会为社区的青少年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这让青少年们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那些旁听者倍受鼓舞。黄老平时除了负责楼院党支部书记日常的工作外,还经常协调邻里关系。有一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天,社区的两个居民在院子里吵架,两个人说的话相当难听,这让周围居民非常闹心。黄英杰发现后连忙过去劝解,走东家奔西家耐心劝解协调,终于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在问及做这些事情的感受时,黄英杰是这样总结的:“只要社区的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我做的这些也就值了”。因为上了岁数,黄老无法直接参与到很多的志愿活动之中,但是他总会热心协调,因此他所管辖的楼院志愿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居民之间也特别和谐。

李淑君:亲如女儿的助老员

说起建工中街社区的“夕阳乐”餐桌,就不得不提无论刮风下雨都要把饭送到老人手里的助老员李淑君。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下午,李淑君都要骑自行车到西湖街道餐厅打饭,然后挨个把饭送到需要用餐的老人家里。而在曾经她也是社区的一名受助者,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李淑君谈起自己的经历,最想感谢的就是社区的关怀。2004年她丈夫因病去世,她自己也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她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但多亏了社区的慰问和关怀,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振作了起来,并继续去做一名志愿者,帮助别人。“爱是需要传递的,在我困难的时候,社区把爱无私的传递给了我,当我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也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李淑君由衷的对记者说道。

“那是我的好‘女儿\’!”提起李淑君,社区居民边秀英大娘满脸绽放着笑容,高兴地告诉记者。而这情分都是一天天对老人的关怀积攒起来的,2008年李淑君把第一份免费餐送到边大娘家里时,边大娘激动得眼睛里泛起了泪花,试探地问道:“是免费餐吗?”李淑君给了边大娘一个肯定的眼神。回想起那一幕,边大娘对记者说:“这是自己这辈子吃的最难忘怀的一碗饭!”可边大娘吃了没几顿饭之后,邻居的议论就传到了她耳朵里,说饭钱肯定要从老人的低保金里面扣,边大娘一听这话,就不敢吃免费餐了。李淑君送饭上门,边大娘推脱说是饭太硬了,牙不好嚼不动!了解到事情的原因后,李淑君诚恳地对大娘承诺:“大娘,您就放心吃吧,我保证一分钱也不收你的!”通过这段小插曲,边大娘和李淑君更贴心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但送饭,李淑君还陪着大娘聊天谈心,大娘有什么烦心事也爱跟李淑君讲,李淑君也总是对大娘敞开心扉,遇到烦心事也喜欢向边大娘倾诉,两人俨然一对母女!

除了边秀英,李淑君同时还照顾着社区其他几位老人,几年相处下来,老人们都把李淑君当做了自己的女儿。给老人送饭,帮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李淑君说,她做的都是最平凡的小事,但是她会把这些都坚持下去,给予社区需要帮助的老人最真诚的关怀。

□记者颜娜实习生费绍荔许大凯文/图

新闻推荐

全省再选万名大学生“下基层” 5月26日至31日报名7月15日笔试

【本报讯】5月15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四川省今年将在全省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牧、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岗位工作,此次选拔报名时间为5月26...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志愿者,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 本报记者走进西湖街道倾听志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